[发明专利]车辆前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7811.6 | 申请日: | 2017-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57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白神聪;大塚研一郎;中泽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槽部 侧壁 骨架构件 车辆前部构造 碰撞安全性 车长方向 车辆前方 车身构造 接合 前围板 轻量化 驾驶室 槽形 嵌合 | ||
维持针对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的碰撞安全性,同时实现车身构造的轻量化。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1)具备:槽形的骨架构件(2),其从前箱到驾驶室沿着车长方向设置,具有侧壁(22);下前围板(3),其具有槽部(4A),该槽部(4A)具有侧壁(42),该槽部(4A)嵌合于上述骨架构件(2)的内侧,上述槽部(4A)的侧壁(42)和上述骨架构件(2)的侧壁(22)接合在一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出于地球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要求改善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另一方面,要求维持和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进行了高强度且轻量的车身构造的开发。以例如框架或支柱等骨架构件为中心促进了薄壁的高强度钢板的适用。
例如,在车辆前部设置有将驾驶室(车厢)和对配置于驾驶室前方的发动机或马达等装置进行收纳的前箱分隔开的下前围板。该下前围板与前侧梁或地板构件等设置于车辆前部的骨架构件接合。
针对这样的包括下前围板和骨架构件在内的车辆前部构造,进行了用于使针对由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体带来的碰撞、或由来自受到该碰撞体的碰撞的发动机等的二次碰撞带来的碰撞载荷的碰撞安全性提高的技术的开发。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有如下技术:在前侧梁的上部设置有加强件,该加强件与设于前围板的前围板横梁接合。利用该技术,能够使针对碰撞载荷的耐载荷性提高。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技术:以下隔板中的突出形成到驾驶室侧的珠状的棱线和地板边梁的棱线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将下隔板和地板边梁连接。利用该技术,能够将下隔板所受到的碰撞载荷效率良好地向地板边梁传递。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4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19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应对将来被严格化的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基准,要求使车身构造进一步轻量化。不过,在谋求了前侧梁或地板构件那样的骨架构件的进一步的薄壁化的情况下,大多存在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比设计时所设想的性能低的情况。因此,例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2所公开的以骨架构件为主体来吸收碰撞能量这样的构造中,难以兼顾车身构造的进一步的轻量化和所期望的碰撞能量吸收性能。
为了维持针对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的碰撞安全性、同时进一步进行车身构造的轻量化,本发明人想到:不仅使上述的骨架构件、也使以往仅担负将空间分隔开的作用的下前围板也吸收碰撞能量是有用的。因此,要求下前围板的高强度化和轻量化。
然而,在仅将下前围板焊接于上述的骨架构件时,难以充分地获得其焊接强度。其原因在于,在碰撞载荷从车辆前方作用于下前围板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该下前围板与上述的骨架构件之间的焊接部分断裂,两者剥离。在该情况下,从骨架构件剥离开的下前围板易于在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的作用下向驾驶室侧挠曲。因而,利用下前围板无法充分地承接碰撞载荷,碰撞体、装载于前箱的发动机等装置进入驾驶室侧的可能性较高。由此,车身的碰撞安全性有可能受损。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新的且改良好的车辆前部构造:可维持针对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的碰撞安全性,同时实现车身构造的轻量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未经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78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门装置以及操作门装置的方法
- 下一篇:具有安装点的车身底部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