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8004.6 | 申请日: | 2017-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61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辛志华;游博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32 | 分类号: | G06F21/3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王仲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识别 方法 终端设备 | ||
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执行的方法可包括: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第一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信息或者语音特征信息或者行为特征信息;当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终端设备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对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第二特征信息,包括:虹膜特征信息,第二距离范围小于第一距离范围。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1月19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710044673.0、发明名称为“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最近虹膜识别正成为热点技术,虹膜识别具有精度高和非接触式的便捷性特点,正在扩展到移动设备等用户身份验证和授权的应用程序。
尽管虹膜识别与其他的识别方式有很大的优势,但虹膜识别在扫描仪应用上还存在如下的缺陷:现有技术中虹膜识别用户需要调整自己的头或眼睛的位置,以适应相机捕捉图像,甚至需要用户去掉眼镜才能采集到虹膜信息。
虹膜识别是一种高度安全的生物识别方法,使用数学模式识别技术识别个人眼睛的一个或两个虹膜(瞳孔周围的环形图案)的视频图像,其复杂图案是独特的、稳定的。目前,虹膜识别要求用户的眼睛位置距离虹膜相机
目前,大多数部署的虹膜识别系统都从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成像获取虹膜图像,因为它可以阻挡来自明亮的周围环境光在角膜镜面上的反射,只允许来自窄带照射器的那些NIR波长回到虹膜摄像机,从而可以提供一个更好的图像用于识别。
为了获得高的识别精度,当前的虹膜识别解决方案只能使用低的错误率以避免错误地接受未经授权的用户。在采用低错误率的情况下,现有技术中的虹膜识别解决方案还存在如下的问题:1)、在低错误率的要求下需要使用的较长时间去识别授权用户。2)、为了获得高精度,用户不能戴隐形眼镜、眼镜、眼泪、长长的睫毛,以便让虹膜相机得到和采样时的纯映像一样,这增加了对用户的限制,给用户带来不便。3)、还要求用户实时的调整眼睛位置,才能够采集到更全面的虹膜图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能够在识别用户时降低对用户的要求,并且可以提高整体的识别精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在终端设备中执行,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触发如下的动态识别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述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信息或者语音特征信息或者行为特征信息;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所述终端设备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所述第二特征信息,包括:虹膜特征信息,所述第二距离范围小于所述第一距离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距离范围小于第一距离范围,因此可以在用户距离终端设备较远时,先对用户作初步的第一身份验证,以补偿整体的识别精度,在该用户通过第一身份验证之后,再以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进行第二身份验证,从而更容易识别出用户,降低第二身份验证的识别时长。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用户没有太多的要求,不需要调整眼睛位置,也不需要用户除去隐形眼镜、眼镜、眼泪、长长的睫毛等,对于用户而言不需要做任何特定动作,也不需要输入任何信息,从而可以实现无感识别,并且通过第一身份验证和第二身份验证的相互结合,可以提高对用户的整体识别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80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控制数据信令的网络架构
- 下一篇:操作终端的方法和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