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终端的天线及移动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11892.7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32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应李俊;王汉阳;薛亮;尤佳庆;李建铭;杨小丽;余冬;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23/00 | 分类号: | H01Q23/00;H01Q1/36;H01Q1/44;H01Q1/48;H01Q1/50;H01Q1/22;H01Q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冯艳莲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终端 天线 | ||
一种移动终端的天线及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的金属框上开设有至少两条缝隙,两条缝隙将金属框分割成第一金属段、第二金属段以及第三金属段,天线的辐射单元包括位于两个缝隙之间的第二金属段,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且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分别与第二金属段连接;馈电点通过匹配网络与第一导体连接;接地点与第二导体连接,以形成环天线;且电流从馈电点到第二金属段的电长度路径不等于电流在接地点到第二金属段的电长度路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馈电点及接地点设置在金属段的中心线的一侧,并且辐射单元采用环形的结构形成环天线,从而改变电场的最大点远离金属边框的缝隙,进而降低手对模态电场的影响,从而提高天线的性能。
本申请要求在2017年3月20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710166832.4、发明名称为“一种天线”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天线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传统的T型天线原理如上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该T型天线采用金属边框作为天线的辐射单元,并且该金属边框上开设了至少两个缝隙,缝隙将金属边框分割成三个金属段,分别标记为第一金属段1、第二金属段2及第三金属段3,其中,第二金属段2与馈电点4连接,并且在具体连接时,馈电点4通过匹配网络与第二金属段2连接,该T型天线的电流在移动终端的金属边框上分布,一并参考图2a~图2d,其中,图2a为馈电到左侧缝隙长枝节四分之一波长模态下的电场最大值分布示意图,图2b为第二金属段2整枝节一倍波长模态下的电场最大值分布示意图,图2c为馈电到右侧缝隙短枝节四分之一模态下的电场最大值分布示意图,图2d为馈电到左侧缝隙长枝节四分之三波长模态电场最大值分布示意图,其中,圆圈表示相应模态的电场最大点。由图2a~图2d可见,各模态电场的最大点一般均在金属边框的缝隙处,从而使得天线加载较大,辐射孔径小,导致带宽和辐射效率差,在大屏占比小净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此外,一般为了实现低频谐振,天线缝隙的位置在设置时靠近金属边框的边缘。因而造成大电场区离手较近,天线受手的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天线及移动终端,用以改善移动终端的天线的性能。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天线,该移动终端具有金属框,且该金属框上开设有至少两条缝隙,所述两条缝隙将所述金属框分割成第一金属段、第二金属段以及第三金属段,所述天线包括辐射单元,匹配网络,馈电点以及接地点,其中,
所述辐射单元包括位于所述两个缝隙之间的第二金属段,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且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二金属段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二金属段的连接点为馈电接触点;所述第二导体与所述第二金属段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二导体与所述第二金属段的连接点为接地接触点;所述馈电点与所述接地点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馈电接触点与所述接地接触点的垂直距离;
所述馈电点通过所述匹配网络与所述第一导体连接;
所述接地点与所述第二导体连接;
且电流从所述馈电点到所述第二金属段的电长度路径不等于电流在所述接地点到所述第二金属段的电长度路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改变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长度,使得电流在所述馈电点到所述第二金属段的电长度路径与在所述接地点到所述第二金属段的电长度路径不相等,从而使得各模态电场的最大点远离金属边框的缝隙,进而减小缝隙的电场加载以及降低手对模态电场的影响,从而提高天线的性能。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馈电点通过匹配网络与所述第一导体连接。该匹配网络可以由电控开关,可变电容,电容,电感组成,以并联或串联形式连接。
在具体设置时,馈电点既可以与接地点分别位于中心线的两侧,也可以采用所述馈电点及所述接地点位于中心线的一侧,所述中心线为所述第二金属段的中心线中,垂直于所述第二金属段长度方向的中心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18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