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电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17090.7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808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土川智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主分类号: | H01M50/431 | 分类号: | H01M50/431;H01M50/411;H01M50/417;H01M50/451;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苗堃;金世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元件 | ||
本发明提供发热时的微短路得到抑制的蓄电元件。一种蓄电元件,其具有正极、负极和隔离件,所述负极具有负极合剂层,所述隔离件被设置于正极与负极之间,隔离件具备含有热塑性树脂的基材层和在基材层的面形成的无机层,无机层与正极相对,基材层与负极相对,基材层的单位面积质量相对于负极合剂层的空间体积的比为0.26以上。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蓄电元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蓄电元件的一种即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有正极、负极和配置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离件。负极具有在金属制的负极集电体的表面形成的负极合剂层。另外,隔离件具有以热塑性树脂为主体的基材层和含有填料作为主体的无机层。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将正极、负极、非水电解液和隔离件封入中空柱状的电池壳体而成,所述正极在集电体的单面或两面具有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和粘合剂的正极合剂层,作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含有锂和过渡金属的含锂复合氧化物,所述含锂复合氧化物的至少一部分为含有镍作为过渡金属的含锂复合氧化物,相对于总正极活性物质中的总锂量的总镍量的摩尔比率为0.05~1.0,所述隔离件具有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体的多孔质膜(I)和含有耐热温度为150℃以上的填料作为主体的多孔质层(II),所述电池壳体的侧面部彼此相对,在侧视图中具有宽度比其它面宽的2个宽幅面,在所述侧面部,以从所述宽幅面侧的侧视图中的与对角线交叉的方式设置所述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变得大于阈值时开裂的开裂槽”(第0009段落),由此,“能够提供高容量且在极度高温下的安全性优异的锂二次电池”(第0010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980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池使用具有以热塑性树脂为主体的基材层和含有填料作为主体的无机层的隔离件,因此,认为在通常没有预见的状态下,即使在电池的温度过度上升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隔离件热收缩而正极与负极接触的情况。认为这是因为通过无机层作为隔离件的骨架发挥作用,从而能够抑制隔离件收缩。
然而,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在上述构成中,在通常没有预见的作用状态下,如果电池的温度过度上升,则有可能正极和负极发生微短路,电池的电压微量降低。其被认为如下。
即使通过无机层来维持基材层的形状,由此抑制隔离件的热收缩,但是如果基材层的温度成为熔点以上,则也会担心基材层熔化。于是认为熔化的热塑性树脂会渗透到正极或负极。隔离件中,熔化的基材层渗透到正极或负极的部分的隔离件的壁厚变薄,根据情况有可能在基材层形成贯通孔。于是担心贯通孔引起正极和负极发生微短路。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通常没有预见的使用状态下蓄电元件发热时,该发热时的微短路得到抑制的蓄电元件。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一个方式是一种蓄电元件,其具有正极、负极和隔离件,所述负极具有负极合剂层,所述隔离件被配置于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所述隔离件具有含有热塑性树脂的基材层和在所述基材层的面形成的无机层,所述无机层与所述正极相对,所述基材层与所述负极相对,所述基材层的单位面积质量相对于所述负极合剂层的空间体积的比为0.26以上。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一个方式是一种蓄电元件,其具有正极、负极和隔离件,所述负极具有负极合剂层,所述隔离件被配置于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所述隔离件具备含有热塑性树脂的基材层和在所述基材层的面形成的无机层,所述无机层与所述正极相对,所述基材层与所述负极相对,所述基材层的单位面积质量为0.085(g/100cm2)以上,所述负极合剂层的密度为1.3(g/cm3)以上。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能够抑制发热时的蓄电元件的微短路。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未经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70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