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内部扩散器的侧部安全气囊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17665.5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78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S·T·汉克斯;刘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16 | 分类号: | B60R2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郑世奇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部安全气囊 环形扩散器 可充气腔室 充气气体 骨盆 开口端 胸部 外表层 骨盆区域 可充气腔 围绕设置 胸部区域 充气机 扩散器 连通 开口 室内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侧部安全气囊,用于向车辆乘员提供保护。所述侧部安全气囊包括外表层,所述外表层形成可充气腔室,所述可充气腔室具有分别与所述相关车辆乘员的所述胸部区域和所述骨盆区域接触的上部胸部部分和下部骨盆部分。所述侧部安全气囊包括环形扩散器,所述环形扩散器用于围绕设置在所述可充气腔室内的充气机放置。所述环形扩散器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以允许充气气体分别与所述可充气腔室的所述上部胸部部分和所述下部骨盆部分的连通。与到所述可充气腔室的所述上部胸部部分的充气气体的流量相比,所述环形扩散器允许显著更大的流量的充气气体到所述下部骨盆部分。与所述第二开口端相比,所述第一开口端的横截面可以显著更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整体涉及诸如用于为机动车辆的乘员提供冲击保护的安全气囊,并且特别地涉及包括或具有内部扩散器的侧部安全气囊,诸如特别适用于在发生侧部冲击或碰撞的情况下保护就座的车辆乘员。
背景技术
车辆可充气约束系统例如安全气囊系统是为了补充传统安全带而研发的,其通过在碰撞事件期间展开在乘员与车内物体或表面之间的空间起作用。安全气囊的作用是使乘员减速,从而减少由于意外接触车辆内部而导致乘员受伤的可能性。
许多典型的安全气囊系统由几个单独的部件组成,这些部件联接在一起形成操作模块。此类部件通常包括安全气囊、充气机、传感器和电子控制单元。安全气囊通常由薄的耐用织物或其他材料构成或制成,所述安全气囊折叠以收纳在方向盘、仪表板、车辆座椅、车厢、车顶、车顶纵梁或车辆内部或车辆的其他空间的隔室内。安全气囊充气机与安全气囊垫流体连通,并且构造成在需要时供应或产生气体以使安全气囊充气。传感器检测表示冲击特征的车辆的突然减速。传感器读取的数据通过使用算法在电子控制单元中进行处理,以确定是否发生碰撞。
在检测到足够严重的冲击时,控制单元向充气机发送电信号。使用包括烟火化合物和储存的加压气体在内的各种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充气机产生、形成或以其他方式供应或提供一定体积的充气气体。充气气体被引导到安全气囊中,以为安全气囊充气。安全气囊的充气使其展开,将其放置在适当位置以接收车辆乘员的冲击。充气之后,安全气囊诸如通过从安全气囊中的一个或多个开口排出充气气体迅速放气,从而便于乘员离开车辆。
随着安全气囊制造和使用经验的增加,其设计、构造和使用过程中涉及的工程难题也得到了更好的理解。可充气约束系统通常包括通过使用安全气囊垫的弹性吸收在车辆碰撞时产生的物理冲击来保护车辆中的乘员的设备。通常可以将安全气囊系统分类为诸如驾驶员安全气囊系统、乘客安全气囊系统和侧部安全气囊系统的系统。
侧部安全气囊(有时也称为侧部冲击安全气囊)在当今汽车技术中广泛使用。通常,侧部安全气囊储存或位于内侧结构诸如车辆的立柱或车辆座椅的靠背中,并且在冲击或碰撞的情况下有助于保护乘员,尤其是在侧部冲击或碰撞期间保护乘员的胸部。
在实施中,通常安装侧部安全气囊系统以防止或以其他方式最小化或减少由于与车辆侧部或门碰撞而造成的乘员伤害,并且防止乘员受到破碎门窗碎片的伤害,或者当诸如例如在发生车辆侧部碰撞时乘员向车门倾斜或者车门向内凹陷时,防止乘员从车身挤出。
应当认识到,与正面冲击和正面安全气囊相比,诸如导致或产生侧部安全气囊展开的侧部冲击或碰撞通常导致在发生展开事件(例如,车辆碰撞或冲击)与乘员接触展开的安全气囊之间的时间段显著减少。
通常基于在车辆正常操作期间车辆乘员位置的假设来确定安全气囊的放置和定位。因此,当乘员处于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假定位置范围内时,车辆乘员享有来自特定安全气囊的最佳保护。
在某些情况下,已经注意到当乘员处于关于上述假定位置的“不当位置”(OOP)时可能发生伤害。此外,由于侧部安全气囊相对乘员的接近定位,以及在展开事件发生与乘员接触侧部安全气囊之间的时间段减少,因此与侧部安全气囊相关的处于不当位置的乘员的问题可能特别麻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76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