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19890.2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51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原谷进;坪池祥生;北川寿美子;菊川隆;柚贺春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TDK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27/72 | 分类号: | G01N27/72;G01N33/543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杨琦;程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传感器 生物芯片 | ||
本发明的生物传感器包括:基板,其具有形成有第一区域和与上述第一区域邻接配设的第二区域的面;磁阻效应元件,其配置于上述第一区域上,检测出的电阻值对应于所输入的磁场而发生变化;保护膜,其配置于上述第一区域上和第二区域上的两个区域上,覆盖上述磁阻效应元件的表面,并且在上述第二区域上配置于最上部,仅在上述第二区域上在外表面具有识别上述生物体分子的亲和性物质;和防吸附膜,其至少在上述第一区域上配置于其最上部,实质上不具有上述亲和性物质,上述保护膜和上述防吸附膜由彼此不同的材料构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
本申请基于2016年3月28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6-063490号、2016年5月25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6-104468号、2016年7月22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6-144124号、2016年7月22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6-144125号和2016年7月22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6-144357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磁传感器,大多使用巨磁阻效应(GMR)元件、磁隧道结(TMR)元件或各向异性磁阻效应(AMR)等磁阻效应元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磁阻效应元件是输出的电阻值对应于所输入的磁场而发生变化的元件,基于该输出的电阻值,能够计量检测出的磁场的变化。
图6和图7是用于说明现有的生物传感器500的图。如图6所示,生物传感器500依次包括基板101、磁阻效应元件102、保护膜107和捕捉标靶生物体分子的生物体分子捕捉层109。试样中的生物体分子被生物体分子捕捉层109捕捉,与上述生物体分子具有亲和性的磁珠介由上述生物体分子被生物体分子捕捉层109捕捉之后,在横向施加磁场时(施加磁场105),由磁珠104产生悬浮磁场111,悬浮磁场111被输入至磁阻效应元件102。
图7是表示现有的生物传感器500所使用的现有的磁阻元件102的详细情况的图。如图7所示,磁阻效应元件102具有三个一组的曲折(meander)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5-5134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397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图7所示,在曲折结构中,存在磁珠104配置于磁阻效应元件102上的情况和配置于磁阻效应元件102间的情况。由于上述的配置的差异,即磁阻效应元件102与磁珠104的相对位置,输出产生正负的变动。因此,由于在曲折结构的磁阻效应元件的细线上以及细线间的两方存在磁珠,因而出现浓度的测定值产生偏差、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精度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因在曲折结构的磁阻效应元件的细线上以及细线间的两方存在磁珠而引起的测定误差、能够以高精度检测试样中的生物体分子的生物传感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磁阻效应元件的细线上配置防吸附膜,能够避免因在磁阻效应元件的细线上以及细线间的两方存在磁珠而引起的测定误差,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包括如下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生物传感器为用于检测试样中的生物体分子的生物传感器,其包括:
基板,其具有形成有第一区域和与上述第一区域邻接配设的第二区域的面;
磁阻效应元件,其配置于上述第一区域上,检测出的电阻值对应于所输入的磁场而发生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DK株式会社,未经TD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98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过微流体自由流电泳分离和分析样品
- 下一篇:化学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