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垂直密封环的减震调节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29042.X | 申请日: | 2017-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730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比约恩·伯格菲尔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肯德隆(菲林根)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46 | 分类号: | F16F9/46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9 | 代理人: | 侯聪 |
地址: | 德国菲林根***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垂直 密封 减震 调节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震调节系统(2),其具有:引导管(12),其布置在外壳(10)中,具有侧外壁(44),所述引导管的内腔(16)由底部(18)在端面上界定;至少一个磁线圈(22),其布置在所述外壳(10)和所述引导管(12)之间;可电磁移动的电枢(14),其在所述引导管(12)中沿着移动轴线(4)被引导;外腔(24),其包围所述外壳(10);以及通气孔(30),其将所述内腔(16)连接到所述外腔(24),并且被引导通过所述底部(18)和所述外壳(10)。所述通气孔(30)具有两个相互连接的部段(36,38)。第一部段(36)被引导通过所述底部(18),其中,所述第一部段(36)具有被布置在所述底部(18)上的所述内腔侧上的第一开口(40)和被布置在所述侧外壁(44)上的第二开口(42),第二部段(38)被引导通过所述外壳(10)。所述通气孔(30)在所述引导管(12)和所述外壳(10)之间通过环绕密封件(32)密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减震调节系统以及一种具有设计为减震调节系统的减震阀单元的减振器。
背景技术
可调减震系统或减震调节系统目前在许多车辆中可用并且为汽车驾驶员提供高度的行驶舒适性和更高的行驶安全性。为此,悬架控制器的控制单元可以使用数据,尤其是来自每个车轮的加速度和距离传感器的数据,在几毫秒内单独调整减震力。。以这种方式,尽可能地防止了乘客受到道路的干扰刺激,并且如此致动减震器,使得以尽可能好的方式稳定车身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减震器通常具有减震管或外缸,在该减震管或外缸中,集成调节系统可在减震油中前后移动。设计为可在外缸中的前后移动的活塞的集成调节系统具有先导级,该先导级具有磁线圈和电枢,该先导级依赖于通过磁线圈传导的电流,经由电枢的移动控制施加在主级上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先导级中的电枢,根据需要打开或关闭主级中的阀,以由此控制减震管中的油压并以这种方式实现更软的或更硬的减震。为了使系统的能耗最小化,磁线圈如此设计,使得其在无电状态下不会对先导级施加力。在行驶期间,减震器主要在较低减震力的范围内且因此在低通电下工作,例如,在相对平坦的路面上平稳行驶的过程中。例如,在动态驾驶操纵期间或穿过坑洼时使车身稳定的高减震力仅被简要地设定。
然而,在减震油中会包含或形成气泡,这些气泡尤其是如果它们穿透进入主级的电枢腔中,可以在那里积聚并且引起干扰,因为减震器是垂直操作的并且在顶部是封闭的,因此进入的气泡不会再从其中电枢移动的内腔逸出。在其中先导级的电枢当其由磁线圈电磁致动时前后移动的内腔中则存在减震油和气泡。因为不同的粘度以及由于减震油和气泡的不同的压力-温度-体积特性,这会导致在磁线圈的相同持续时间的相同通电时,当在内腔中存在气泡时,电枢经受不同的偏转。因此,导致减震器中不同减震的主级的不同致动,导致磁线圈的相等激励。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具有这些缺点的减震调节系统。
该目的是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调节系统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减振器来实现的。在相应的从属权利要求中公开了有利的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减震调节系统具有引导管,其布置在外壳中,具有侧外壁,其中所述引导管的内腔由底部在端面上界定。此外,减震调节系统具有至少一个磁线圈,其布置在所述外壳和所述引导管之间;可电磁移动的电枢,其在所述引导管中沿着移动轴线被引导;外腔,其包围所述外壳;以及通气孔,其将所述内腔连接到所述外腔,并且被引导通过所述底部和所述外壳。所述通气孔具有根据本发明的两个相互连接的部段,其中,第一部段被引导通过所述底部,其中,所述第一部段具有被布置在所述底部上的所述内腔侧上的第一开口和被布置在所述侧外壁上的第二开口。所述通气孔还具有第二部段,其被引导通过所述外壳。所述通气孔在所述引导管和所述外壳之间通过环绕所述通气孔的密封件密封。以这种方式,已扫入其中可电磁移动的电枢前后移动的内腔的气泡可以通过通气孔输送到外壳外部的外腔中,而减震油不能进入其中布置有磁线圈的中间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肯德隆(菲林根)有限公司,未经肯德隆(菲林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290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