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重管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31640.0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53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郑真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哈斯科 |
主分类号: | B21C37/09 | 分类号: | B21C37/09;B21C37/08;B21D39/02;B23K13/02;B23K10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吕琳;宋东颖 |
地址: | 韩国忠清***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条板 外部 成型步骤 双重管 机械结合 弯曲部 次辊 成型 制造 热处理步骤 层压步骤 热处理 焊接部 接合 焊接 上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重管的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如下的双重管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次辊轧成型步骤,在外部管用条板的长度方向两侧形成弯曲部;层压步骤,上述外部管用条板上层压内部管用条板;第二次辊轧成型步骤;机械结合上述外部管用条板和内部管用条板;成型步骤,将上述机械结合的外部管用条板和内部管用条板成型为管形状;焊接步骤,分别接合成型为管形状的上述外部管用条板的两侧弯曲部和内部管用条板;以及热处理步骤,对上述外部管用条板和内部管用条板的焊接部进行热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重管(Double pipe)的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以通过接合具有不同特性的不同材质来制造高功能性双重管的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制造双重管的方法大体上分为3种。冶金接合型(metallurgical bondingtype):在高温的还原气氛中接合非铁材料和钢铁材料而形成,其主要适用于铜或铝的接合轴承;机械接合型(mechanical bonding type):通过强制压入、压出或拉挤,插入两个管之后,扩大内侧或压缩外侧而制作,其主要适用于发生磨损的耐磨双重管等;在钢铁管的内侧形成高耐磨性、高耐蚀性材质的堆焊(Overlay welding type)层,其主要商用化地用于管的内侧需要耐蚀性或耐磨性的管道,这种耐蚀性及耐磨性得到增强的双重管被广泛用于氯气气氛的水管、汽车用排气管、热交换器、砂油(sand oil)输送管、石油化工设备、海水淡化设备及养殖场、电镀工厂、核及火力发电站的海水冷却管路等在腐蚀性环境中使用的流体输送用管道。
并且韩国授权专利第1483646号(涉及一种复合管(clad pipe)的制造方法和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的复合管以及复合管的接合方法)公开了这种现有的双重管。
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复合管涉及通过拉挤制造结合有不同金属材质的内、外部管的复合管,并且能够使制造出的多个复合管坚固地连接并接合的复合管制造方法和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的复合管以及复合管的接合方法。并且,所述复合管的接合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准备外部管的步骤,准备碳钢(carbon steel)或不锈钢材质的外部管;拉挤成型(pultrusion)外部管的结合槽的步骤,将上述外部管投入至第一拉挤模具并通过拉挤在外部管的内周面沿长度方向成型相等间距的结合槽;准备内部管的步骤,上述内部管由与上述外部管不同材质的金属构成且插入于上述外部管的内部;拉挤制造步骤,将内部管插入于上述外部管的内部,并且将外部管和内部管投入至第二拉挤模具并通过拉挤以扩大内部管的内周面的方式向外侧压缩,从而在内部管的外周面成型插入结合于多个上述结合槽的多个结合突出部而制造双重管。
然而,对于如上的复合管而言,当组合不同材质的外部管和内部管后拉挤成型时,因不同的屈服强度和泊松比的差异而发生不同的回弹(spring back)现象,由此可能在结合部产生间隙,并且,大气中的水分等浸透到不同材质的间隙中,从而两种材质之间的腐蚀电位差异可能会引起双金属接触腐蚀或电化学腐蚀(Galvanic corrosion),并且,分别制作不同材质的管并压装后进行拉挤,从而不同材质的管的材料费用及拉挤工艺费用高,并且,由于制作上受到长度(通常6~9M)的限制,因此,当切割时材料损失(LOSS)量大,并且,因制作工艺复杂而无法实现连续的生产且制造成本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下问题而研究出的,即当塑性加工时,因弹性系数和屈服强度的差异发生回弹而在内部管和外部管之间产生间隙,以及由于制造工艺条件导致制造出的管的长度受限、制造时的作业速度、价格竞争力、连续生产性等现有的双重管的各种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重管的制造方法,该方法防止在不同材质的条板之间发生回弹而产生间隙,并且可以连续地制造双重管,从而管的长度不受限制,可以提高作业速度、价格竞争力以及连续生产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哈斯科,未经株式会社哈斯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16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