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利用气态燃料为机动车加燃料的加燃料配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4388.9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113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K.韦塞尔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3 | 分类号: | B60K15/03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万欣;李强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利用 气态 燃料 机动车 配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利用气态燃料为机动车加燃料的加燃料配件(1)。该加燃料配件具有基体(2),在该基体中布置有容纳腔(4),该容纳腔带有用于容纳基础设施侧的加燃料设备(19)的进入开口(E)。存在至少一个用于从容纳腔(4)在排出腔(7)的方向上输送气态燃料的通道式的连接部(3a,3b)。根据本发明提出,至少一个另外的通道式的连接部(6)通到容纳腔(4)中,该至少一个另外的通道式的连接部不用于从容纳腔(4)在排出腔(7)的方向上输送气态燃料,并且通过该至少一个另外的通道式的连接部实现在容纳腔(4)和周围环境(U)之间的压力平衡。以这种方式,即使在加燃料设备(19)的密封件(22a,22b)的并非无瑕疵的状态的情形中,也可保证加燃料过程的无瑕疵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利用气态燃料为机动车加燃料的加燃料配件(Betankungsarmatur,有时也称为加油配件)。
背景技术
利用这种类型的加燃料配件实现为气体运行的车辆进行加燃料。尤其天然气运行的机动车越来越获得关注,因为其相对较低的有害物排放和燃料消耗。
例如从文件EP 0 925 202 B1并且还从文件DE 102 53 684 A1中已经已知一种加燃料配件,所述加燃料配件带有基体,在所述基体中布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带有用于容纳基础设施侧的加燃料设备的进入开口,其中存在至少一个用于从所述容纳腔在排出腔的方向上输送所述气态燃料的通道式的连接部。在两种指明的解决方案中,加燃料配件固定在机动车的外壳的区域中并且可以以油箱盖封闭。这些解决方案应使得简单且可靠的安装成为可能,并且排除加燃料配件的污染。
然而,如下问题也可能出现,即,在将基础设施侧的加燃料设备插入到车辆侧的加燃料配件中之后,由于老化或使用引起的不密封性,在加燃料期间出现问题。具体地,在基础设施侧的加燃料设备和车辆侧的加燃料配件之间可构建有压力,该压力导致加燃料设备与加燃料配件的脱离并且由此导致加燃料过程的不期望的中断。在现有技术中未描述这种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基于如下任务,提供一种用于利用气态燃料为机动车加燃料的加燃料配件,在其中保证了可靠的加燃料过程(Betankungsvorgang)。
本发明从一种用于利用气态燃料为机动车加燃料的加燃料配件出发。气态燃料可尤其为天然气,但是也可设想其它气态燃料。
加燃料配件具有基体,在该基体中布置有容纳腔,该容纳腔带有用于容纳基础设施侧的加燃料设备的进入开口。在此,存在至少一个用于从容纳腔在排出腔的方向上输送气态燃料的通道式的连接部。
本发明提出,至少一个另外的通道式的连接部通到容纳腔中,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通道式的连接部不用于从容纳腔在排出腔的方向上输送气态燃料且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通道式的连接部可实现在容纳腔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压力平衡。换句话说,虽然至少两个通道式的连接部通到容纳腔中,然而否则并不相互连接。相反地,至少一个另外的通道式的连接部直接从容纳腔中向外从基体引导出来到周围环境中。
以这种方式,可立即消除由于加燃料设备的密封件的不密封性在加燃料设备和加燃料配件之间构建的压力。因此规避了加燃料设备从加燃料配件脱离的危险。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改进方案提出,至少一个另外的通道式的连接部布置在容纳腔的底部附近、优选地紧邻的附近。由此,可最有效地避免构建这样的压力,其倾向于将加燃料设备从加燃料配件的容纳腔中压出。
在简化制造方面,非常适宜的是,至少一个另外的通道式的凹口构造成径向从容纳腔向外延伸。
有利地,容纳腔在其长度中构造成比在插接到容纳腔中的加燃料设备的插接长度更长。因此保证,在容纳腔的底部和加燃料设备的端侧的端部之间可形成用于泄漏气体的无阻碍的收集腔,所述泄漏气体可不受阻止地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通道式的连接部向外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43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