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液装置、移液管末梢联接器和移液管末梢: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7270.1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23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J.E.古斯曼;T.巴雷斯;D.A.贝尔顿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密尔顿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L3/02 | 分类号: | B01L3/02;B01L9/00;F16L21/00;F16L21/02;F16L37/00;F16L37/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杨忠;谭祐祥 |
地址: | 美国内***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移液管 末梢 联接器 方法 | ||
移液管末梢联接器和用于移液管装置的一次性移液管末梢,包括:与轴向阶梯式移液管末梢肩部互补的阶梯式联接器肩部;由联接器在高于联接器肩部的位置处承载的第一弹性体元件;由联接器在低于联接器肩部的位置处承载的第二弹性体元件,其中第一弹性体元件具有压缩的径向膨胀状态,该状态提供与形成在移液管末梢的内表面中的第一工作表面的密封邻接,同时将第二弹性体元件压缩成与形成在移液管末梢的内表面中的第二工作表面处于密封邻接,并且同时使移液管末梢的面向近侧的轴向止动表面与移液管联接器的面向远侧的轴向止动表面邻接,以限定移液管装置上的移液管末梢的轴向联接位置。
本申请根据35USC部分119(e)要求于2016年6月15日提交的待审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350,291的优先权,其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本申请也根据35USC部分119(e)要求于2016年6月15日提交的待审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350,302的优先权,其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大致涉及移液装置,更具体地涉及移液管末梢联接器、一次性移液管末梢、联接器和末梢组合,以及至少一个一次性移液管末梢联接和释放至/自移液管装置承载的至少一个移液管末梢联接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移液管装置用于多种工业中用于转移液体以进行实验分析。因此,为了在正在运行的实验中提供控制,使用一次性移液管末梢并意在用于一次性使用。一次性移液管末梢与手动移液管装置和自动移液管装置一起使用,所述移液管装置具有排成行或成矩阵的大量移液管单元,用于同时从大量容器抽吸样品并将它们分配到别处。
历史上构造了一次性移液管末梢以与锥形或阶梯式联接螺柱接合。在使用锥形联接螺柱的情况下,一次性末梢以必须被预压到联接螺柱上的方式构造,以提供气密密封。由于两个接合部件的公差,至与液体接触的末梢的端部的距离未得到很好的控制。此外,需要高压力来预压末梢以产生气密密封。结果,可能在移液管末梢中形成微裂纹,这是导致泄漏的原因。此外,在放置移液管末梢时的高压力具有的缺点是,为了释放移液管末梢,不得不相应地施加较高的力。
本申请的委托人HAMILTON公司在2006年4月25日授权的美国专利号7,033,543中教导了一种带O形环的阶梯式联接螺柱,其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用于降低产生气密密封所需的高压力以及提供与液体接触的末梢的端部的良好确定的轴向定位。当O形环被压缩时,它提供轴向指向力,从而不仅提供气密密封,而且将联接螺柱上的轴向联接特征接合到末梢上的反轴向联接特征。
尽管如此,当O形环受损时,使用阶梯式联接螺柱和单独的O形环构造的当前系统是有问题的,因为其结果是气密密封和移液管装置的性能的损坏。
另外,O形环的压缩导致O形环的变形,这继而提供了抵靠移液管末梢的工作表面的轴向指向力和气密密封。与此操作相反,当移除O形环的压缩时,O形环必须从移液管末梢的工作表面脱离,以允许移液管末梢从联接螺柱和移液管装置移除以便处置。如果O形环没有完全卸压,则会留下一些残余力,导致末梢保持接合至联接螺柱,因此需要自动的外部轴向反作用力来移除末梢以便处置。
此外,随着液体传送至和/或传送自的孔的尺寸减小,对以受控方式精确定位所有末梢的需求增加,以便允许成功瞄准。
因此,需要改善或克服上文描述的一个或多个重大缺点。
发明内容
因此,并且在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提供移液管末梢联接器装置和一次性移液管末梢组合来改善或克服已知现有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缺点,其包括承载在联接器上的形式为(但不限于)双O形环的双弹性体元件,和移液管末梢中形成的双互补内部工作表面,以分别接合双O形环,从而提供双重共同作用的密封,以预防由单点密封劣化或失效引起的气密密封的损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密尔顿公司,未经汉密尔顿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72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