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在Wi-Fi直连多群组网络上进行通信的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37664.7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14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权道亨;张棋晳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尼菲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70 | 分类号: | H04W4/70;H04W4/08;H04W76/14;H04L29/08;H04W4/6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孙辉;王晖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连 群组网络 应用程序 直接通信 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中继服务器 用户设备 通信 服务器 目的地地址 群组通信 传输 服务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Wi‑Fi直连多群组网络上进行通信的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用于在Wi‑Fi直连多群组网络上进行通信的方法,包括:Wi‑Fi直连多群组网络服务器直接或者经由中继服务器间接接收到传输Wi‑Fi直接通信应用程序的请求的步骤,该Wi‑Fi直接通信应用程序用于Wi‑Fi直连多群组通信服务;以及Wi‑Fi直连多群组网络服务器直接或者经由中继服务器间接将Wi‑Fi直接通信应用程序传输至用户设备的步骤;Wi‑Fi直接通信应用程序能够决定用户设备的用于在Wi‑Fi直连多群组网络上进行通信的目的地地址信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Wi-Fi直连多群组网络上进行通信的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解决由于对移动网络数据的需求增加而导致的无线资源饱和所引起的问题,并解决由于用户的移动网络数据的使用量的增加而导致的用户通信费用负担的用于在Wi-Fi直连多群组网络上进行通信的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的快速普及,高容量多媒体通信被促进,无线网络流量每年都在迅速增长。由于这样的无线网络流量的增加而导致严重的蜂窝网络(celluar network)的过载。为了解决蜂窝网络的过载问题,通信运营商正试图通过将蜂窝网络改变为集中式基站结构来降低蜂窝网络的流量过载,以减少小区间干扰。另外,通信运营商不仅通过基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A(advanced)、5G(generation)的蜂窝网络来解决流量过载的问题,而且正试图利用其他种类的无线网络(例如,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等来分散无线网络流量,以解决流量过载问题。
具体而言,通信运营商通过改变和扩展基于基站、接入点(access point;AP)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网络来减少流量过载。作为减少基站过载的另一种方法,正在研究如下的通信方法:在用户设备之间直接交换流量的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或者D2D(device-to-device)通信)来替代通过基于基站、接入点的基础设施网络进行的通信。
D2D通信在不经过基站、接入点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用户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基站、接入点来进行的通信方式,D2D通信具有很多优点。具体而言,D2D通信通过用户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能够减少现有技术中体现的无线网络的负荷。另外,D2D通信通过实现现有技术中的无线网络上使用的无线频率资源的再利用,能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如果使用D2D通信,则不仅能够减少通信时发生的延迟(delay)和用户设备的功耗,而且基于用户设备之间的中继(relay)通信能够扩展通信覆盖范围。
然而,使用当前基于安卓OS(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的用户设备在执行基于无线局域网的D2D通信即Wi-Fi P2P(peer-to-peer:对等)通信的情况下,由于用户设备之间的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地址冲突的可能性而不能扩展D2D通信网络。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所有问题。
另外,本发明另一个目的在于,基于Wi-Fi直连多群组网络解决由于无线网络流量需求增加而导致的无线资源饱和所引起的问题。
另外,本发明又一个目的在于,基于Wi-Fi直连多群组网络解决由于用户无线网络流量的使用量增加而导致的用户通信费用的负担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典型的构成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尼菲公司,未经阿尼菲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76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