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络合物的制造方法和使用了铁络合物的酯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9111.5 | 申请日: | 2017-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153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高畑裕祐;锻冶屋敷强;细木朋哉;冈田公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可乐丽 |
主分类号: | C07C251/24 | 分类号: | C07C251/24;C07C67/03;C07C69/602;C07C249/02;C07F15/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毅群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络合物 制造 方法 使用 酯化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高收率、简便地制造在其分子内具有由2个铁原子经由1个氧原子键合而成的结构和包含席夫碱的配体结构的铁双核络合物的方法;以及,即使在以具有通常难以发生酯交换反应的叔羟基的醇化合物作为原料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与羧酸酯的酯交换反应而以高收率获得酯化合物的酯化合物制造方法;以及,即使是具有多个羟基的醇化合物也以高收率制造将其全部羟基酯化而成的酯化合物的、利用将铁络合物用作催化剂的酯交换反应来制造酯化合物的方法。下述通式(4)或(5)所示的铁络合物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在水的存在下将铁盐与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混合来制备前体溶液的工序(I‑1),和将上述前体溶液与下述通式(2)或(3)所示的化合物进行混合的工序(I‑2);以及,一种酯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在该铁络合物的存在下,进行羧酸酯与醇化合物的酯交换反应的工序(IV)。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收率、简便地制造在其分子内具有由2个铁原子经由1个氧原子键合而成的结构和包含席夫(Schiff)碱的配体结构的铁络合物的方法。另外,本发明涉及利用将铁络合物用作催化剂的羧酸酯与醇化合物的酯交换反应来制造酯化合物的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利用使用了高收率简便制造的高活性铁络合物催化剂的、羧酸酯与醇化合物的酯交换反应来制造酯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其分子内具有包含席夫碱的配体结构和铁原子的铁络合物在工业上被用作树脂的添加剂、药物和催化剂。作为在其分子内具有包含席夫碱的配体结构和铁原子的铁络合物,已知在其分子内具有包含席夫碱的配体结构和1个铁原子的铁络合物(以下称为铁单核络合物)以及在其分子内具有由2个铁原子经由1个氧原子键合而成的结构和包含席夫碱的配体结构的铁络合物(以下称为铁双核络合物)。根据用途的不同,与铁单核络合物相比,铁双核络合物的性能更高。例如,在作为环氧树脂组合物的添加剂而使用铁络合物的情况下,与包含铁单核络合物的组合物相比,包含铁双核络合物的组合物发挥出更优异的阻燃性和更高的流动性。另外,已知在作为应用了磁性的抗癌剂等的药物传递系统的载体而使用铁络合物的情况下,与铁单核络合物相比,铁双核络合物的磁性更高,更适合作为载体。
截止至今,提出了各种用于获得铁双核络合物的制法。例如,专利文献1中,作为用作催化剂的铁双核络合物的制法,记载了:使用吡啶/乙醇溶剂,对通过将水杨醛、乙二胺和硫酸亚铁七水合物溶于水并加温而析出的黑褐色反应产物进行重结晶,由此得到〔Fe(C16H14N2O2)〕2O。
另外,专利文献2中,作为用作用于使环氧树脂组合物的阻燃性和流动性提高的添加剂的铁双核络合物的制造方法,记载了:将水杨醛、乙二胺、硫酸铁溶于纯水,于110℃放置3小时后,进行冷却并过滤,由此得到铁双核络合物。
另外,专利文献3中,作为用作应用了磁性的抗癌剂等的药物传递系统的载体的铁双核络合物的制造方法,记载了:将由水杨醛衍生物和乙二胺合成的配体以及三乙胺溶解于甲醇,添加氯化铁的甲醇溶液,并将由此得到的化合物清洗、重结晶,从而得到铁双核络合物。
另外,以往已知将在其分子内具有包含席夫碱的配体结构和铁原子的铁络合物作为催化剂,进行羧酸酯与醇化合物的酯交换反应。
例如,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铁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与具有伯羟基或仲羟基的醇化合物的酯交换反应,得到具有伯羟基或仲羟基的醇化合物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5-1439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2667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1736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可乐丽,未经株式会社可乐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91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