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储热部件载体及生产所述部件载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40271.1 | 申请日: | 2017-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178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J·希尔瓦诺德索萨 | 申请(专利权)人: | ATS奥地利科技与系统技术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1/02 | 分类号: | H05K1/02;F28D20/02;H01L23/373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 |
地址: | 奥地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部件 载体 生产 方法 | ||
1.部件载体(10),所述部件载体(10)实现为印刷电路板、印刷电路板中间产品或IC载板,所述部件载体(10)包括至少一个热传递部件(30),所述至少一个热传递部件(30)以安装于外表面层(21、22)上或嵌入部件载体(10)的至少一个内层(23、24)内的生热或吸热部件的形式实现,并且所述部件载体(1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带相变材料(45)的潜热蓄热单元(40),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材料(45)被布置于至少一个腔体(25)内并且整合入和经由层压步骤层压入所述部件载体(10)内,并且所述相变材料(45)通过至少一个热通道(50)、电镀通孔(51)和/或热管(52)直接与所述至少一个热传递部件(30)热导耦合,
其中所述潜热蓄热单元(40)被设计为冷却体(42),以封闭所述相变材料(45),
其中铜结构构建为带有扩大的内表面的热交换器的所述冷却体(42),
其中所述冷却体(42)在所述部件载体上构造,并且通过热通道直接连接到热传递部件(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载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材料(45)是微囊包封相变材料(47)和/或固-固相变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载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囊包封相变材料(47)具有1μm至50μm的平均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载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囊包封相变材料(47)具有5μm至30μm的平均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部件载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材料(45)包封于基质材料载体(60)的腔体(61)内,所述基质材料载体(60)整合入所述部件载体(10)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部件载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材料载体(60)由金属基质复合材料(65)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部件载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材料载体(60)由编织基质复合材料(67)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载体(1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能量收集元件(7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能量收集元件(70)含有直接与所述至少一个热传递部件(30)热导耦合的相变材料(4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载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收集元件(70)是热电冷却器或热电发电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载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材料(45)与所述至少一个热传递部件(30)直接接触。
11.一种部件载体(10)的生产方法,所述部件载体(10)实现为印刷电路板、印刷电路板中间产品或IC载板,其中至少一个热传递部件(30)以生热或吸热部件的形式实现,并且至少一个潜热蓄热单元(40)带相变材料(45),所述方法包括下面的顺序步骤:
-a-提供相变材料(45);
-b-提供所述部件载体(10)的至少一层(20、23、24);
-c-在所述至少一层(20、23、24)内制造至少一个腔体(25);
-d-将所述相变材料(45)嵌入所述部件载体(10)的所述至少一层(20、23、24)的所述至少一个腔体(25)内;
-e-将另外的一个或者多个层(20、21、22、23、24)布置在所述至少一层(20、23、24)的外侧上,以覆盖并且包围所述相变材料(45);
-f-将所述层(20、21、22、23、24)与所述相变材料(45)层压在一起,以容纳第一中间产品;
-g-所述相变材料(45)通过至少一个热通道(50)、电镀通孔(51)和/或热管(52)直接与所述至少一个热传递部件(30)热导耦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ATS奥地利科技与系统技术股份公司,未经ATS奥地利科技与系统技术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4027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