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抗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48253.8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48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鹤崎一也;江口洋平;真弓康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江口高周波;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37/00 | 分类号: | H01F37/00;H01F21/00;H01F27/2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高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孔 螺栓 支承部件 支承体 螺母 电抗器 线圈面 转动 平行 | ||
在第1支承部件(2)中形成环状的移动孔(2a~2d),并在第2支承部件(4)中形成孔(4a~4d)。在移动孔(2a~2d)及孔(4a~4d)中插入了支承体(5a~5d)及螺栓(6a~6d)的状态下,使第1线圈(1)沿着移动孔(2a~2d)转动。使用支承体(5a~5d)、螺栓(6a~6d)及螺母(7a~7d)将第1线圈(1)及第2线圈(3)固定,以使第1线圈(1)及第2线圈(3)的线圈面平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抗器,特别涉及适合在电气电路中使用的电抗器。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防止地球变暖,削减二氧化碳等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排出量的需求较大。例如,在钢铁领域,实现了将用来以高频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以高效率运转。此外,作为加热效率较差的燃气加热炉的替代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导入近年来正在增加。此外,在汽车、物流领域,进行了作为向电动汽车、起重机等的移动体的供电方式的非接触地供电的技术的开发。
这些的共通技术,是在高频发生装置上串联或并联连接电容器(静电电容C)和负载线圈(电感L),而产生电压共振或电流共振的技术。在这些技术中,能够用当共振电流流到负载线圈中时产生的磁束将被加热物非接触地加热。此外,在这些技术中,利用基于当共振电流流到负载线圈中时产生的磁束的电磁感应现象,能够非接触地供电。另外,所述的共振电流,是指频率为共振频率的电流。
在这样利用共振现象的情况下,只要决定电容器(静电电容C)和加热线圈/负载线圈(电感L),就唯一地决定了高频发生装置的频率(共振频率)。
在共振电路中,静电电容C及电感L和负载电路的电阻R为决定负载阻抗的要素。因此,也需要取静电电容C和电感L的各自的数值的平衡。
根据这些加热线圈/负载线圈的电感L的大小,有高频发生装置的动作频率不为共振频率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构成高频发生装置的电气电路另外追加设置用来供给固定电感的电抗器而利用的情况较多。
作为向电气电路追加设置的电感元件的电抗器,有不使用芯的空芯电抗器及使用芯的电抗器。作为关于这样的电抗器的技术,有在专利文献1~6中记载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伴随着空芯电抗器的电磁力的振动对策,公开了将空芯电抗器保持、固定的方法。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使2个以上的棒贯通到空芯电抗器中。将这2个以上的棒固定到L型的支承物上。
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由使用芯的高频电抗器在高电压下产生的电晕放电的对策,公开了使高频电抗器的电场缓和的方法。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以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的状态配置的多个芯块构成芯。芯的上端被用导电性的上固定板固定。芯的下端被用导电性的下固定板固定。下固定板经由绝缘子连接在基体上。使基体与下固定板的距离比芯块的间隙大。
在专利文献3中,作为关于配置在基板上的高频电子电路的技术,公开了将2个线圈间的相对的位置变更来调整电感L的技术。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中,使用2个相同形状的线圈。通过这2个线圈的间隙的变更、或以线圈端为轴使2个线圈转动或开闭,进行线圈的旋转角度及开闭角度的变更。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利用通过将配置在印刷基板上的2个电感器的重叠的面积或相互的距离变更而使电感变化的技术,实现小型变压器的方法。
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通过切换集成在半导体芯片中的2个电感器的串并联连接来扩大发振器的频率范围的方法。
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决定在半导体芯片上展开的2个电感器的形状及位置以使共振器间的EM(电磁)结合减少的技术。
此外,在专利文献5、6中,公开了将2个电感器用8字状的电感器或四叶草状的电感器构成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江口高周波;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江口高周波;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482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