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植物的性状调节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52081.1 | 申请日: | 2017-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40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野田口理孝;丹羽优喜;太田垣骏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5/00 | 分类号: | A01H5/00;A01H6/82;A01G2/30;C12N15/09;C12N7/01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张晶;谢顺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性状 可嫁接植物 植物病毒 媒介 递送 调节剂 茄科 异科 | ||
本发明通过使用属于特定科例如茄科的科间可嫁接植物作为媒介而为允许性状调节剂在属于与该媒介不同的科的植物中起作用提供了更有效的条件。选择用于产生性状调节剂的植物病毒作为递送媒介,然后通过属于特定科例如茄科的科间可嫁接植物将所述植物病毒递送至异科植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性状调节方法和用于该方法的媒介。
背景技术
嫁接是一种将两株或多株植物物理连接成单一植株的技术。嫁接通常在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上进行,并且广泛用于园艺和农业。通常,嫁接是一种由制备构成根部的砧木和用作地上部分的接穗组成的技术,用于生产展示两个组成部分中每个组成部分的优异能力的植物体。嫁接的目的和技术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许多情况下,通常通过嫁接来克隆和繁殖果树的芽变株系或新品种。此外,通过利用经由嫁接产生的有用根系,已经使包括茄科(Solanaceae)和葫芦科(Cucurbitaceae)的成员的蔬菜获得抗病性并且实现了果实品质和生产能力的改善。
嫁接不是一种可以应用于所有类型的组合的方法,并且认为系统发育关系越接近就越容易建立嫁接。当至少两个植物体通过嫁接的表面达到茁壮成长的状态时,则认为嫁接已建立。一般而言,当在同一物种的植物之间、同一属的植物之间和同一科的植物之间进行嫁接时,按照以上顺序建立嫁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尽管作为例外,已报道了在特定的异科植物之间的嫁接(NPL 1和2),但是通常不能建立异科植物之间的嫁接。
在这些情况下,本发明的发明人报道了特定科的植物能够用多种异科植物嫁接(PTL1)。根据该技术,使用特定科例如茄科的植物使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痕量的有用物质递送至异科植物。然而,在异科植物之间进行嫁接的情况下,与普通嫁接相比,物质转运的效率被认为较低,这证明了密切相关的植物物种之间的高程度的亲和性。在密切相关的植物物种之间进行普通嫁接的情况下,在嫁接部位形成的薄壁组织分化,两个相互嫁接的植物的组织被重建为原始组织,并且运输营养物的韧皮部和输送水的木质部相连。另一方面,在PTL 1中报告的科内间嫁接方法的情况下,尽管通过在嫁接部位的薄壁组织分化该现象是相同的,但是随后的组织重建未达到在密切相关的植物物种之间嫁接的情况下实现的程度。尽管部分地观察到韧皮部和木质部(它们作为物质输送途径而言重要的)的发育,但它们的形成方向是随机的,并且与密切相关的植物物种之间的嫁接相比,不能充分地实现物质输送。因此,需要一种技术来输送足以进行性状调节的量的物质。
引用清单
专利文献
PTL 1:WO 2016/060189
非专利文献
NPL 1:Simon,S.V.,Jahrb.wiss.Bot.,1930.72,137-160.
NPL 2:Nickell,L.G.,Science,1948.108.389.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对特定科例如茄科的植物与异科植物之间的嫁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在通过将调节剂递送至异科植物而允许性状调节剂起作用的情况下,根据条件(例如性状调节剂的类型和递送方法)的不同,其效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通过使用特定科例如茄科的科内可嫁接植物作为媒介而提供更有效的条件以允许性状调节剂在属于与所述媒介不同的科的植物内起作用。选择用于产生性状调节剂的植物病毒作为递送媒介,并通过特定科例如茄科的科间可嫁接植物将其递送至异科植物。
解决问题的方案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对实现上述目的的各种选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果惊奇地发现,通过特定科例如茄科的科内可嫁接植物将递送剂以用于产生性状调节剂的植物病毒的形式递送至异科植物,可以使性状调节剂在异科植物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大学,未经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20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