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器单元和将其接线插脚固定在其电路板元件中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2980.1 | 申请日: | 2017-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445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U.利斯科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0 | 分类号: | H05K5/00;H01R43/00;H05K5/02;H01R12/71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方莉;李雪莹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器 单元 接线 插脚 固定 电路板 元件 中的 方法 | ||
说明一种尤其是用于机动车的控制器单元(10),该控制器单元包括:电路板元件(30),该电路板元件具有布置在该电路板元件(30)的装配面(32)上的电结构元件(35、36、37);壳体(20),在该壳体中布置所述电路板元件(30);以及多个直线的用于连接母插头的接线插脚(40‑43),其中所述接线插脚(40‑43)分别与所述电结构元件(35、36、37)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电结构元件电连接,其中所述接线插脚(40‑43)被固定在所述电路板元件(30)中并且不是直接被固定在所述壳体(20)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器单元以及一种用于将控制器单元的直线的接线插脚固定在所述控制器单元的电路板元件中的方法。
背景技术
控制器单元经常在油环境中来运行或者应该防止比如潮湿的环境空气或者灰尘,因而电路板元件必须被密封性的壳体所包围。
对于迄今所熟知的控制器单元(ECU和TCU、发动机或者传动控制单元)来说,使用很长的接线插脚,所述接线插脚被压入到所述控制器单元的(塑料)壳体或者用于接纳母插头的插头接纳元件中或者被固定在其中。为此,一般来说需要复杂的并且很昂贵的工具。所述接线插脚的安装的公差由此通常取决于工具或者压铸工具的、一般来说由于磨损而减退的质量。
图6示出了迄今所熟知的控制器单元的部分视图。两个直线的或者笔直的、用于电连接电路板元件30’上的电结构元件的接线插脚40’、41’被固定在电路板的接纳开口50、51’中。额外地,所述两个接线插脚40’、41’例如被压入在所述壳体20’中、更准确地说同样被固定在壳体盖22’或者插头接纳元件中,所述壳体盖是所述壳体20 ’的一部分,所述插头接纳元件是所述壳体20’的一部分。在所述电路板元件30’中,也只能存在被焊入的接线插脚或者只能存在被压入的接线插脚。在图6中左边的接线插脚40’借助于焊料55’与所述电路板元件30’钎焊在一起。在图6中右边的接线插脚41’是压入式插脚并且被压入到所述电路板元件30’中。
一般来说所述电路板元件30’和所述壳体20’或者所述作为壳体20’的一部分的壳体盖22’或者所述插头接纳元件具有彼此不同的热膨胀系数。这在温度变化时导致所述接线插脚40’、41’的弯曲负荷。在温度增高时(图6显示出比图7低的温度),所述壳体20’上或者所述插头接纳元件上的接线插脚40’、41’之间的间距a1比所述电路板元件30’上的接线插脚40’、41’之间的间距a2增加。所述间距b、也就是所述壳体20’或者所述壳体盖22’或者所述插头接纳元件与所述电路板元件30’之间的间距越小,所述电路板元件30’中的接线插脚40’、41’的钎焊连接或者压入连接的弯曲负荷就越大。对于小的间距b来说,这导致所述连接的失灵。因此,对于迄今所熟知的控制器单元来说,所述间距b通常相当地大、例如处于大约10mm到大约50mm的范围上,以用于将作用于所述接线插脚40’、41’的弯曲力或者弯曲力矩保持得小。
因此,迄今所熟知的控制器单元一般来说具有大的高度,也就是壳体或者壳体盖或者插头接纳元件与电路板元件之间的大的间距。这通常导致高的材料成本。此外,迄今所熟知的控制器单元一般来说占据大的体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以有利的方式说明一种控制器单元,该控制器单元具有小的高度、也就是所述壳体或者所述壳体盖或者所述插头接纳元件与所述电路板元件之间的小的间距并且对于该控制器单元来说接线插脚以在技术上容易的并且在温度变化时防止弯曲力的方式被固定。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尤其是用于机动车的控制器单元,该控制器单元包括:电路板元件,该电路板元件具有布置在该电路板元件(30)的装配面上的电结构元件;壳体,在该壳体中布置所述电路板元件;以及多个直线的用于连接母插头的接线插脚,其中所述接线插脚分别与所述电结构元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电结构元件电连接,其中所述接线插脚被固定在所述电路板元件中并且不是直接被固定在所述壳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未经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29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