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荧光体薄膜及背光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3700.9 | 申请日: | 201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15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关口惠;大场达也;柿下健一;楠本将之;筑紫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5/20 | 分类号: | G02B5/20;G02F1/13357;H01L33/5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吴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 薄膜 背光 单元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含有量子点等荧光体的薄膜中形成层叠结构之后剪裁成所期望的尺寸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荧光体的劣化的含荧光体薄膜、以及具备该含荧光体薄膜作为波长转换部件的背光单元。本发明的含荧光体薄膜具有:含荧光体层,其离散配置有多个包含暴露于氧时与氧反应而劣化的荧光体的荧光区域,并在离散配置的多个荧光区域之间配置有对氧具有不透过性的树脂层;及第1基材薄膜及第2基材薄膜,分别层叠在含荧光体层的两个主表面上;树脂层的努氏硬度为115N/mm2~285N/mm2,蠕变恢复率为22%以下,弹性恢复率为6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通过激励光照射发出荧光的荧光体的含荧光体薄膜及 具备含荧光体薄膜作为波长转换部件的背光单元。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平板显示器作为耗电 量小、节省空间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用途逐年扩展。在近年来的液晶显示装置 中,作为LCD性能改善进一步要求省电化或颜色再现性提升等。
伴随LCD的背光的省电化,为了提高光利用效率并且提高颜色再现性,提 出有利用包含将入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而射出的量子点(Quantum Dot,QD, 还称为量子点。)作为发光材料(荧光体)的波长转换层。
所谓量子点,是在三维全方向上移动方向受到限制的电子的状态,半导体 的纳米粒子由高势垒立体包围时,该纳米粒子成为量子点。量子点显现各种量 子效应。例如,显现电子的状态密度(能级)被离散化的“量子尺寸效应”。 根据该量子尺寸效应,能够使量子点的大小改变,由此控制光的吸收波长或发 光波长。
通常,这种量子点分散在树脂等中,例如作为进行波长转换的量子点膜, 配置于背光与液晶面板之间来使用。
若激励光从背光向包含量子点的薄膜入射,则量子点被激发而发出荧光。 在此能够通过使用具有不同的发光特性的量子点,使各量子点发出红色光、绿 色光或蓝色光的半值宽度窄的光而具体实现白色光。基于量子点的荧光由于半 值宽度较窄,因此能够使通过适当地选择波长而获得的白色光成为高亮度以及 设计成颜色再现性优异。
量子点存在容易因水分或氧而劣化,尤其发光强度因光氧化反应而下降的 问题。因此,波长转换部件构成为在包含作为包含量子点的波长转换层的量子 点的树脂层(以下,还称为“量子点层”)的两个主表面层叠阻气膜来保护量 子点层。
然而,若仅由阻气膜保护量子点层的两个主表面,则存在水分或氧从没有 被阻气膜保护的端面进入,导致量子点劣化的问题。
因此,提出了用阻挡膜保护量子点层的整个周边。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量子点波长转换体,其包括:波长转换部, 其包含将激励光进行波长转换而使波长转换光产生的量子点及使量子点分散的 分散介质;及密封部件,密封波长转换部,并记载有在作为密封部件的2张密 封片之间配置波长转换部,并对密封片的波长转换部的周边进行加热而使其热 粘结,由此密封波长转换部的内容。
并且,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具备将从光源部发出的彩色光的至少一部分转 换为其他彩色光的颜色转换层(荧光体层)及密封颜色转换层的不渗透性的密 封片的发光装置,并记载有具有以沿荧光体层的外周、即包围颜色转换层的平 面形状的方式设置成框形状的第2贴合层,并通过该第2贴合层包含具有水蒸 气阻隔性的粘接材料的结构来防止水渗入到颜色转换层中的颜色转换片(荧光 体片)。
用于LCD的包含量子点的波长转换层为50μm~350μm左右的薄型膜。用 阻气膜等密封片包覆这种非常薄型的薄膜的整个端面是非常困难的,具有生产 率差的问题。
这种问题不限于量子点,也同样地产生在具备与氧反应而劣化的荧光体的 含荧光体薄膜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37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