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含环氧树脂插塞和缆线应变消除件的光纤分支过渡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7436.6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61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M·J·温特沃思;K·A·斯克鲁扎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G02B6/38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秦振 |
地址: | 美国北卡***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含 环氧树脂 缆线 应变 消除 光纤 分支 过渡 组件 | ||
一种用于将多根光纤从多光纤缆线过渡至多个分叉管的光纤缆线过渡组件。光纤过渡组件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前开口以及由壁和狭窄区域所限定的内部通路。所述壳体适于接纳环氧树脂粘合剂。光纤过渡组件具有罩,该罩至少部分地定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以用于接纳所述多光纤缆线,以为延伸通过其中的多根光纤提供应变消除。光纤过渡组件具有由所述罩支撑并且由所述壳体保持的插塞,以防止环氧树脂粘合剂进入所述多光纤缆线。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为于2017年10月11日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并且要求于2016年10月13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62/407,746的权益,该美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援引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电信设备。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光纤缆线以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包含光纤的电信设备为已知的。在一定距离上承载多根光纤以连接至设备的光纤缆线也为已知的。在光纤网络中,有时将多根光纤捆在一起成为单根缆线是有利的。这么做通常是为了节省空间,因为实际的光纤(芯和包层)的直径通常显著地小于用来保护所述光纤的屏蔽物(缓冲物和护套)。从而,可以将相对大量的光纤(例如,12、24、36、48、等等)捆在一起,屏蔽整个光纤束而避免单独地屏蔽每根光纤。这样的多光纤缆线可呈现许多形式,包含圆形缆线和光纤带。
有时,多光纤束可承载指向或来自设备的多个部件的信号。因此,需要从多光纤缆线分支(或“分叉”)单独的或一系列单独的光纤,从而可将那些光纤引导至所需的设备。分叉管通常被用于这样的光纤分支中,以用于从具有多根光纤的单根缆线过渡至在每个分叉缆线或管中具有一根或多根光纤的单独的缆线。
实现这样的分支的一个示例是通过缆线过渡结构。在使用这样的缆线过渡结构时,期望考虑光纤的最大弯曲半径、光纤由于分支而可能承受的应力、以及环境条件可能如何影响光纤的性能。由于上述原因,光纤通信仍然需要改进的分支线束设计。
发明内容
在一个方面中,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多根光纤从多光纤缆线过渡至多个分叉管的光纤缆线过渡组件。光纤过渡组件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前开口以及由壁和狭窄区域所限定的内部通路。所述壳体适于接纳环氧树脂粘合剂。所述光纤过渡组件具有罩,该罩至少部分地定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以用于接纳所述多光纤缆线,以为延伸通过所述罩的多根光纤提供应变消除。所述光纤过渡组件具有由所述罩支撑并且由所述壳体保持的插塞,以防止环氧树脂粘合剂进入所述多光纤缆线。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将多根光纤从多光纤缆线过渡至多个分叉管的缆线过渡组件。光纤过渡组件具有圆柱形壳体,该圆柱形壳体具有内部通路。所述光纤过渡组件还具有第一罩,所述第一罩至少部分地定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以用于支撑所述多光纤缆线。所述第一罩支撑相对于所述圆柱形壳体的内部通路固定的第一插塞。所述光纤过渡组件还具有第二罩,所述第二罩至少部分地定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支撑所述多个分叉管。所述第二罩支撑相对于所述圆柱形壳体的内部通路固定的第二插塞。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将多根光纤从多光纤缆线过渡至多个分叉管的光纤缆线过渡组件。光纤过渡组件具有圆柱形壳体,该圆柱形壳体具有由壁所限定的内部通路。壳体包含环氧树脂注入端口。所述光纤过渡组件具有第一罩,所述第一罩至少部分地定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支撑多光纤缆线,以为延伸通过所述第一罩的多根光纤提供应变消除。所述光纤过渡组件具有第一插塞,所述第一插塞由所述第一罩支撑并且在所述壳体的内部通路的壁内形成密封。所述光纤过渡组件具有第二罩,所述第二罩至少部分地定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支撑所述多个分叉管且为延伸通过所述第二罩的多根光纤提供应变消除。所述光纤过渡组件还具有第二插塞,所述第二插塞由所述第二罩支撑并且在所述壳体的内部通路的壁内形成密封。所述光纤过渡组件还具有一定体积的硬化的环氧树脂,该一定体积的硬化的环氧树脂在所述第一插塞与所述第二插塞之间包含于所述壳体的内部通路内。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74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