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进气排气阀装置及车辆用座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7935.5 | 申请日: | 201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54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酒井诚;水野量介;关诚雄;野末胜也;田中俊介;桥本健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68 | 分类号: | B60N2/68;B60N2/42;B60N2/90;A47C7/02;A47C7/4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苏琳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气排 气阀 装置 车辆 座椅 | ||
一种进气排气阀装置,具备:主体部,其构成为供形成空气的流路的气管连接;和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它们相对于配置在座椅的内侧的保持部件而固定。第一固定部通过第一固定部紧固部件而固定在保持部件的第一位置。第二固定部经由第二固定部紧固部件而固定在保持部件的第二位置。第二固定部具有供第二固定部紧固部件插通的插通孔。插通孔为沿着将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连结的方向延伸的长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气排气阀装置及车辆用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用的座椅装置中,往往对在座椅上落座的乘坐者赋予按摩效果。在该座椅装置中,通过使设置在座椅的内侧的气袋(气囊)扩缩,而变更座椅的支承形状,或者通过该扩缩的气袋从内侧按压座椅表皮,而赋予按摩效果。
通常,在这样的座椅装置中,气袋经由具有挠性的气管而与气泵装置连接。另外,在该气管形成的流路的中途,设置有用于控制针对该气袋的进气排气的进气排气阀装置。而且,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座椅装置中,该进气排气阀装置(控制单元)固定于座椅靠背的侧框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29245号公报
即,通过将刚度高的侧框架作为进气排气阀装置的固定部位,在乘坐者的落座载荷(座椅载荷)所作用的座椅的内侧,也能够稳定地保持该进气排气阀装置。但是,在座椅的内侧例如配置有气泵装置、倾斜马达、或者侧气囊装置等其他很多器材。而且,这些器材也还是与进气排气阀装置同样地,要求确保稳定的保持状态。即,像上述那样,在将进气排气阀装置固定于侧框架的情况下,要求避免与这些器材的干涉,并在该有限的空间内配置进气排气阀装置。进而,存在如下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干涉,在变更了进气排气阀装置的配置的情况下,要求在易受到座椅载荷的影响的位置,确保该进气排气阀装置的稳定的保持状态。在这一方面上,还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确保更稳定的保持状态的进气排气阀装置及车辆用座椅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的进气排气阀装置具备:主体部,其构成为供形成空气的流路的气管连接;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它们相对于配置在座椅的内侧的保持部件固定。上述第一固定部通过第一固定部紧固部件而固定在上述保持部件的第一位置。上述第二固定部经由第二固定部紧固部件而固定在上述保持部件的第二位置,上述第二固定部具有供上述第二固定部紧固部件插通的插通孔。上述插通孔为沿着将上述第一固定部与上述第二固定部连结的方向延伸的长孔。
实现上述目的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具备:保持部件,其配置在座椅的内侧;和进气排气阀装置,其保持于上述保持部件。上述进气排气阀装置具有:主体部,其供形成空气的流路的气管连接;和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它们相对于上述保持部件固定。上述第一固定部通过第一固定部紧固部件而固定在上述保持部件的第一位置。上述第二固定部经由第二固定部紧固部件而固定在上述保持部件的第二位置。在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第二位置或者上述第二固定部形成有插通孔,该插通孔供将该第二固定部固定在上述第二位置的上述第二固定部紧固部件插通。上述插通孔沿着将上述第一固定部与上述第二固定部连结的方向延伸。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内侧设置有座椅支承用的气袋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在内侧设置有按摩用的气袋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3是座椅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4是在座椅的内侧配置的座椅支承装置及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5的(a)是组装有座椅装置的构成部件的保持部件的主视图,图5的(b)是保持部件的后视图。
图6是固定有进气排气阀装置的保持部件的后视图。
图7是进气排气阀装置及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信精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爱信精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79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