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可吸收膜的制造方法及生物可吸收膜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59802.1 | 申请日: | 2017-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3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坂井裕大;重光勇介;豊永恭平;船桥英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GC |
主分类号: | A61L27/44 | 分类号: | A61L27/44;A61L27/56;A61L27/58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向勇;宋晓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可吸收膜 生物可吸收聚合物 液膜 多孔质膜 涂敷液 致密层 溶剂 旋涂 制造 | ||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生物可吸收膜的制造方法中,包括通过旋涂包含第一生物可吸收聚合物及溶剂涂敷液来形成液膜的工序,使包含第二生物可吸收聚合物的多孔质膜与所述液膜接触来形成致密层的工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可吸收膜的制造方法及生物可吸收膜。
背景技术
在医疗科、牙科等医疗领域中,为了牙周组织、骨组织等的再生目的,在利用生物可吸收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生物可吸收膜被利用为例如GTR(引导组织再生)膜、GBR(引导骨再生)膜。
生物可吸收膜,以生物可吸收聚合物作为基本成分,其用于通过物理性隔离需再生的组织及周围组织,来诱导组织再生,经过一定期间之后就会在生物体内被分解、吸收。
作为生物可吸收膜已有一侧的面为致密层,另一侧的面为多孔质层的生物可吸收膜。
多孔质层起到提供及保持血液、营养等的作用,其构成组织再生的支架。
致密层起到防止组织、细菌等侵入的作用。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具有非多孔性核心层及多孔性表面层,且核心层与表面层由相同的聚合物原料构成的多孔性部件。其中,多孔性部件的表面层被一体形成在核心层的表面,核心层与表面层之间不具备黏着层。
另外,专利文献2中还公开了一种包括(A)将聚合物基材浸渍在可溶解聚合物基材的溶剂中的浸渍工序,及(B)对浸渍后的聚合物基材进行冻结干燥的冻结干燥工序的多孔性部件的制造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855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398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因难以控制核心层与表面层的厚度,而无法实现核心层的均匀厚度。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多孔质层形成有厚度均匀的致密层的生物可吸收膜。
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生物可吸收膜的制造方法中包括通过旋涂包含第一生物可吸收聚合物及溶剂的涂敷液来形成液膜的工序,使包含第二生物可吸收聚合物的多孔质膜与所述液膜接触来形成致密层的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生物可吸收膜具有包含第一生物可吸收聚合物的致密层及包含第二生物可吸收聚合物的多孔质层,所述致密层的平均厚度为10μm以上500μm以下,相对于平均厚度的厚度的平均偏差之比为20%以下。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形态,能够提供在多孔质层形成有厚度均匀的致密层的生物可吸收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生物可吸收膜的一例的图。
图2A是表示图1的生物可吸收膜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2B是表示图1的生物可吸收膜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2C是表示图1的生物可吸收膜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生物可吸收膜]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生物可吸收膜的一例。
生物可吸收膜10具有包含第一生物可吸收聚合物的致密层11,及包含第二生物可吸收聚合物的多孔质层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GC,未经株式会社GC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98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打印的半月板植入物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医疗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