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60709.2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910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拓郎;中川裕介;本田雅裕;岡祐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F24F11/89;F25B5/00;F25B5/02;F25B4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马淑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装置 | ||
一种空调装置,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室外液态制冷剂管设置有以使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方式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液压调节膨胀阀,在该空调装置中,抑制压缩机的排出温度的上升并且良好地进行制冷剂的两相搬运。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的、比液压调节膨胀阀(26)靠室外热交换器(23)侧的部分连接有使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并送往压缩机(21)的液体注射管(4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特别涉及下述空调装置:具有室外单元、多个室内单元、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室外液态制冷剂管设置有对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使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液压调节膨胀阀,其中,上述室外单元具有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上述多个室内单元具有室内热交换器,上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将室外单元与多个室内单元连接。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这样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具有:室外单元,该室外单元具有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多个室内单元,上述多个室内单元具有室内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该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室外单元与多个室内单元,该空调装置进行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以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的顺序流动的运转。此外,作为上述空调装置,如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29160号)所示的那样,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室外液态制冷剂管设置有液压调节膨胀阀,该液压调节膨胀阀对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使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也就是说,在上述空调装置中,当进行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以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的运转时,进行通过液压调节膨胀阀中的减压而使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动至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并且将上述制冷剂从室外单元侧送至室内单元侧的制冷剂的两相搬运。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中,在压缩机的排出温度过度上升的情况下,为了进行降低排出温度的保护控制,例如可以考虑进行暂时增大设置于各室内单元的室内膨胀阀的开度的控制。
然而,在上述控制中,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会变动,从而无法获得期望的气液两相状态,进而可能对基于液压调节膨胀阀的制冷剂的两相搬运造成阻碍。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在下述空调装置中抑制抑制压缩机的排出温度的上升并且良好地进行制冷剂的两相搬运,上述空调装置具有室外单元、多个室内单元、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并且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室外液态制冷剂管设置有对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使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液压调节膨胀阀,其中,上述室外单元具有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上述多个室内单元具有室内热交换器,上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上述室外单元与上述多个室内单元之间。
第一观点的空调装置具有:室外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具有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多个室内单元,多个所述室内单元具有室内热交换器;以及液态制冷剂连通管,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室外单元与多个室内单元,所述空调装置进行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以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的顺序流动的运转。此外,此处,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室外液态制冷剂管设置有液压调节膨胀阀,所述液压调节膨胀阀以使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方式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且,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中的、比液压调节膨胀阀靠室外热交换器一侧的部分连接有液体注射管,所述液体注射管使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并送往压缩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607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