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对眼球的房水进行引流的引流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60873.3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03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加布里埃莱·乌巴尔多·费伦蒂尼;法比奥·费伦蒂尼 | 申请(专利权)人: | 加布里埃莱·乌巴尔多·费伦蒂尼;法比奥·费伦蒂尼 |
主分类号: | A61F9/007 | 分类号: | A61F9/007 |
代理公司: | 成都超凡明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58 | 代理人: | 魏彦;洪玉姬 |
地址: | 意大***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眼球 进行 引流 装置 方法 | ||
一种用于对存在于眼球的前房中的房水进行引流的引流装置,该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10),该引流管在远端端部(10’)和近端端部(10”)之间沿着管轴线轴向地延伸。远端端部和近端端部至少部分地敞开并且在相同的方向上被斜切。支撑翼缘(30)从引流管(10)的近端端部(10”)延伸并且包括具有上表面(32’)和下表面(32”)的板状部分(32)。引流管(10)的近端端部(10”)是带斜坡的以便使该近端端部的开口面向板状部分的上表面(32’)。
本发明涉及眼科手术领域,并且尤其涉及治疗青光眼的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对存在于眼球的前房中的房水(水状液)进行引流的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在技术术语中也被称为“分流器”,用于降低眼内压,而眼内压是青光眼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术语“青光眼”涵盖一系列的眼部病理情况,其特征在于,有视神经头部的解剖学变化、视野损伤和眼内压的增加。
在这种异质的病理组中,最著名的、也是全世界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它是一种缓慢发展的慢性视神经病变,如果不治疗则会自发朝向失明发展,并且通常是双侧性的(尽管其严重程度可能在两只眼睛之间不对称)。
实际上,视神经中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逐渐丧失,并且由于这些纤维聚集来自视网膜的某些区域的发光刺激,受折磨的患者逐渐失去他/她视野的实际“区”,直到疾病的晚期阶段导致首先是管状视野、并最终完全失明。
可能发展成视神经的青光眼损伤的已知风险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升高的眼内压。其他风险因素是:近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视神经的外观的变化、高龄、家族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青光眼的病理学上引起视神经的神经纤维的损伤的发病机理:一方面是由升高的眼内压对神经纤维通过直接的机械作用所施加的压迫,以及另一方面是血管因素(诸如,当舒张压长时间下降到临界值以下引起神经缺血时的血管灌注不足)。
目前,治疗青光眼的唯一方式是在眼内压长时间超过正常值时降低眼内压。眼睛不断地产生类似水的液体,称为房水;产生部位是睫状突,并且房水从睫状突那里填充后房(即晶状体和虹膜的后面之间的空间)并且然后流入前房或者虹膜和角膜之间的空间。房水必须通过可以被称为“小梁网”(类似于过滤器)的复杂结构而离开前房,并且然后浸入被称为“施莱姆氏管”(Schlemm氏管)的相邻管状结构中,流入房水静脉,并且然后流入静脉丛。
当房水的产生和房水的流出之间的平衡改变时,眼压增加。对流出产生最大阻力的解剖结构是小梁网和施莱姆氏管。不对高压力值下的眼睛进行治疗会对神经节细胞、视网膜神经纤维和视神经头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从而造成永久性和渐进性的视力丧失。
一旦得到疾病诊断,治疗选择如下。
利用低渗滴剂的药物疗法。
这些滴剂通过降低眼内压来起作用;特别地,这些滴剂或者减少房水的产生、或者增加房水的吸收或促进流出。最常用的一类药物是β阻断剂、局部二氧化碳拮抗剂、α2选择性激动剂、前列腺素和前列腺胺和副交感神经药。
通常地,人们选择从单一疗法(单药治疗)开始,并且如果眼压不能降低到正常值,则可以添加更多以组合方式的滴剂。在其他治疗中,可获得含有两种成分的固定组合的制剂,这些成分可用于改善对处方治疗的依从性。
激光疗法。
可以使用帕拉手术(Parasurgical)疗法,诸如ALT(氩激光小梁成形术,不再使用)或SLT(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其通过使用激光寻求增加在小梁位置处的房水的流出。前一种疗法具有热作用机理,并且在小梁网中形成孔;后一种疗法具有刺激细胞因子的产生的生物作用。
手术。
传统上,当药物疗法或激光疗法是无效的或者当对患者是否正确地使用滴剂存在疑问时,指出了针对青光眼的手术疗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加布里埃莱·乌巴尔多·费伦蒂尼;法比奥·费伦蒂尼,未经加布里埃莱·乌巴尔多·费伦蒂尼;法比奥·费伦蒂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608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