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抑制雷击型避雷装置以及避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64285.7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20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松本敏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落雷抑制系统 |
主分类号: | H05F3/04 | 分类号: | H05F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程钢 |
地址: | 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西区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抑制 雷击 避雷 装置 以及 避雷器 | ||
一种通过极力使在避雷装置周围形成的正电荷的区域减小,有效抑制上升流光的产生的避雷装置。具备:接地的内侧电极体2;外侧电极体3,其以隔开规定的间隙G包入该内侧电极体2的方式设置;电绝缘体S,其设置于所述间隙G,保持所述内侧电极体2和外侧电极体3处于电绝缘状态;内侧电极体的支撑体。内侧电极体2形成为大致球状,所述外侧电极体3形成为与所述内侧电极体2的外表面形状呈相似形状的球壳状,所述内侧电极体2被所述外侧电极体3大致整个面地覆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抑制雷击来保护建筑物和设备机器等被保护体免遭雷害的抑制雷击型避雷装置和避雷器。
背景技术
雷击是在大气中发生的放电现象,在雷放电中存在云内放电、云对云放电、云对地放电等。由于雷放电而产生较大损害的是云对地放电(以下称为雷击)。雷击是雷云(云底)与大地或建设在大地等上的结构物之间的电场强度变得非常大,其电荷处于饱和状态,破坏了大气绝缘时产生的现象。
若仔细观察雷击的现象,会发现在夏季产生的普通雷击(夏季雷)的情况下,若雷云成熟,则先导闪电一边从雷云选择大气容易放电处一边接近大地。
若先导闪电与大地相距一定的距离,则微弱电流的上升流光(迎面放电)从大地或建筑物(避雷针)、树木等向先导闪电延伸。
若该流光与先导闪电结合,则通过其路径在雷云与大地之间流过强大的电流(返回电流)。
这就是雷击现象。
对于这样的雷击现象,在以往的防雷保护概念中,大多是从无法防止雷击的观点出发采用将雷击接收到突针型避雷针(富兰克林杆)后使其流入大地的方式。
与此相对,本发明人等为了通过极力抑制雷击的产生来保护被保护体,提出了专利文献1所示的抑制雷击型避雷装置。
该抑制雷击型避雷装置设置为具有夹着绝缘体配置的上部电极体和下部电极体,且仅将下部电极体接地。
而且,例如,若云底分布着负电荷的雷云接近,则与其相反的电荷(正电荷)分布于大地的表面,因此,正电荷集中在接地的下部电极体。
于是,通过绝缘体配置的上部电极体在电容器的作用下而带负电荷。
通过该作用,不易引起避雷装置及其周围的上升流光的产生,从而抑制雷击的产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393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上述本发明人等提出的以上的提案,能够在以避雷装置为中心的圆形保护区域内抑制雷击。
但是,在以上的提案中,由于在避雷装置的下部结构体的下部电极体上形成正电荷区域,所以向所述下部电极体的雷击通过雷击的能量被预想到,因此,产生了需要极力缩小上述正电荷区域的认识。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的认识而完成的,其特征在于,具备:接地的内侧电极体;外侧电极体,其以隔开规定的间隙包入该内侧电极体的方式设置;电绝缘体,其设置于所述间隙,保持所述内侧电极体和外侧电极体处于电绝缘状态;支撑体,其支撑所述内侧电极体和外侧电极体的至少一方。
通过这样的结构,由外侧电极体将接地的大致整个内侧电极体以包入的形态覆盖,该外侧电极体在电绝缘状态下配置。
而且,若云底分布着负电荷的雷云接近,则与其相反的电荷(正电荷)分布于大地的表面,因此,正电荷集中在与该大地接地的所述内侧电极体。
于是,通过电绝缘体配置在所述内侧电极体上的所述外侧电极体在电容器的作用下而带负电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落雷抑制系统,未经株式会社落雷抑制系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642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