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保型防污涂敷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环保型防污涂敷膜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64817.7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440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徐常勋;李东淍;许起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弗里西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9D5/16 | 分类号: | C09D5/16;C09D5/14;C09D163/00;C08K5/00;C08K5/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吕琳;宋东颖 |
地址: | 韩国全罗***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保 防污 组合 制备 方法 包含 涂敷膜 | ||
本发明涉及环保型防污涂敷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环保型防污涂敷膜,并提供包含含有环氧改性脂肪酸酯、光引发剂、固化剂、催化剂及填充剂的亚麻籽环氧树脂以及含有伊佛霉素及美托咪定的生物杀灭剂的环保型防污涂敷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环保型防污涂敷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由天然亚麻籽油制备的环氧树脂及生物杀灭剂且既环保又可提高防污性能的环保型防污涂敷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环保型防污涂敷膜。
背景技术
栖息在海水中的大型海藻类及微藻类、红蛤、史莱姆、牡蛎、海鞘、海绵动物、被囊动物等多数海洋生物以附着的方式生存,由于上述所列出的生物以及多数其他生物等附着在为方便人类而设置的人工海洋设施、船舶、港口、养殖场的渔网及海上结构物等,因而造成损害。
具体地,当船底、水面下部结构物、渔网等长时间暴露于水中时,包括藤壶、贝、红蛤及贻贝等动物、海青菜(海草)等植物及细菌在内的各种水中生物、褐藻类、红藻类及蓝藻类等海藻类附着及增殖在它们的表面,因而外形或功能易于受损。
尤其,当这些水中生物通过附着于船底来增殖时,会使船舶的整个表面粗糙化,从而降低船舶的速度,并致使船舶所消耗的燃料通常增加10%以上。因此,为了从船底去除水中生物,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工作时间。
并且,例如在由于细菌通过附着于水面下部结构物来增殖或因粘液(slims,biofilm)附着而造成腐烂,或者大型粘性生物通过附着于水面下部结构物,例如附着于钢铁结构的表面来增殖而造成设置于水面下部结构物的防腐用涂层损坏的情况下,引起水面下部结构物的强度和功能的下降等损害,因而存在可能大大缩短水面下部结构物寿命的隐患,在船舶的情况下,这成为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从而不仅造成燃料消耗量的增加,而且导致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的增加、船舶移动过程中外来生物的传播等,从而在经济、环境方面造成严重的损害。
其中,为了防止船体的损坏,使用由合成树脂和有机溶剂及颜料组成的涂装用涂料。但是,这种涂料包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因而肯定产生其他有害物质,从而存在不仅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对环境也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开发并在市场销售使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陶瓷涂料以及使用有机和无机复合材料的涂料。但是,以往的陶瓷涂料会在高温下固化,因而相对于普通的有机涂料,不仅施工性下降,而且还因指触干燥时间长而在施工时存在发生污染的问题。并且,以往的陶瓷涂料与基材之间的附着性差,因而存在耐久性下降且耐热、耐湿、耐盐性能下降的问题。
并且,以防止污损生物的附着等防污为目的,通过将锡、铜化合物等多种无机灭微生物剂(Biocides)与有机溶剂等进行混合来开发并使用防污用涂敷物质,但在无机灭微生物剂的情况下,其不加区别地作用于海洋生物来对其进行消灭或产生严重的环境激素等,从而不仅造成海洋生物体的转基因或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且当被人类摄入时,成为重金属污染或引发癌症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严格管制。
因此,需要开发能够防止环境污染及有害物质排放的同时呈现出优异的防污性能的防污用涂料。
作为与此相关的现有文献,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6-0014854号(2016年02月12日公开)中记载有“包含百里香酚的防污剂及防污涂料组合物”。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基于天然植物油的天然环氧树脂来防止环境污染及有害物质排放的同时可呈现出优异的防污性能的环保型防污涂敷组合物。
并且,本发明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在基材上涂敷有基于天然环氧树脂的环保型防污涂敷组合物的环保型防污涂敷膜。
进而,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天然环氧树脂的环保型防污涂敷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弗里西株式会社,未经弗里西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648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