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68774.X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230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田代邦芳;黑田一平;中村悟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B60R19/04;B60R19/18;B60R19/24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冲击 吸收 构造 | ||
吸能盒(4)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长度比车宽方向外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长度长。在吸能盒(4)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通过去除材料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缺损部(70~7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上的冲击吸收构造,特别是属于在冲击载荷从车辆前后方向被输入进来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发生压溃变形来吸收能量的构造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汽车的前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布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在这些前侧架的前端部安装有吸能盒,该吸能盒用于在冲击载荷从车辆前方被输入进来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发生压溃变形来吸收能量。进而,在左右吸能盒的前端部,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2中,在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肋(bead),上述多个加强肋在前后方向上互相留出间隔而设。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冲击吸收机构,该冲击吸收机构包括多边形形状的筒状部件,在该筒状部件的前端部的各角部,沿脊线部形成有缺口。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3-953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4-11389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5-1557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例如如专利文献1、2的保险杠横梁那样,基于车辆设计的方面考虑,有时采用保险杠横梁以越靠近车宽方向外侧就越接近后侧的方式弯曲和/或倾斜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由于吸能盒分别设置在车宽方向两侧,因此,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两侧,即恰好弯曲和/或倾斜的部分会安装在吸能盒的前端部。因此,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外侧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长,换言之,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壁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外侧壁部长。
这里,吸能盒是为了在车辆例如以15km/h以下的车速碰撞了障碍物的轻微碰撞时通过吸收碰撞能量来抑制前侧架的变形而设置的。但是,如上所述,在保险杠横梁的弯曲和/或倾斜的部分安装于吸能盒的前端部的情况下,若在轻微碰撞时载荷输入至保险杠横梁的例如车宽方向中间部,则由于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壁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外侧壁部长,因此,在吸能盒开始变形的初始阶段,较大的载荷容易经由吸能盒的内侧壁部向前侧架的车宽方向内侧传递,由此,前侧架的车宽方向内侧可能会发生变形。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2的说明中考虑到如下的情况,即:虽然在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壁部形成有加强肋,但是加强肋只是将材料的一部分弯曲变形而已,因此材料存留下来,从而难以在开始变形的初始阶段使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壁部按照所期望的方式变形。此外,欲尽可能做到在吸能盒变形后缩短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但是,形成如专利文献1、2所述的加强肋之后材料是存留下来的,因此,对于缩短变形后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而言是不起作用的。
此外,近年来,对车辆轻量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位于前悬的吸能盒的轻量化对于车辆的操纵性能也产生影响,因此受到重视。关于这一点,如专利文献1、2那样形成加强肋的情况下,材料会存留下来,因而不对轻量化作出贡献。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保险杠横梁的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安装在筒状部件的前端部,因此,不发生如上所述的问题,即,不发生:在吸能盒开始变形的初始阶段,较大的载荷容易经由吸能盒的内侧壁部向前侧架的车宽方向内侧传递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将俯视时具有弯曲和/或倾斜的部分的保险杠横梁安装在吸能盒上的情况下,实现吸能盒的轻量化,并且提高吸能盒的能量吸收性能来抑制前侧架的变形。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687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 下一篇:被附接至运载工具座椅的自适应带以及乘客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