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负极、电池、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蓄电装置及电力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69488.5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64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福田真纯;木暮太一;松井贵昭;加藤良和;大沼亚未;宫崎美纪;尾上精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1M4/13 | 分类号: | H01M4/13;H01M4/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纪秀凤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极 活性物质粒子 网眼状结构 电池 电池组 正极 电解质 粘合剂 电动车辆 电力系统 电子设备 蓄电装置 填充 | ||
一种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电解质,负极包含活性物质粒子和具有网眼状结构的粘合剂,活性物质粒子之间的空间由网眼状结构填充。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负极、电池、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蓄电装置及电力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在负极中,由于粘合剂以覆盖活性物质粒子表面的形式而存在,因此,在活性物质粒子与活性物质粒子之间以及集电体与活性物质粒子之间仅粘结在粒子表面的一部分,且它们之间的紧贴性会降低。为了改善紧贴性的降低,向电极合剂中混配一定量以上的粘合剂即可,但增加粘合剂的混配量会使得活性物质粒子与活性物质粒子之间以及集电体与活性物质粒子之间过量存在粘合剂,并使得对粘结无贡献的粘合剂覆盖活性物质粒子的表面。当活性物质粒子以这种状态存在时,离子传导受到阻碍,电池的内阻增大。随着电池的内阻增大,充放电效率、电池容量以及高输出特性等电池特性下降。
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通过机械的、化学的或其他方法在电极中开孔,以消除离子向电极内部扩散的扩散控制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特开平7-1222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利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难以在抑制电池内阻增大的同时,提高活性物质粒子之间的紧贴性。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电池内阻增大的同时,提高活性物质粒子之间的紧贴性的负极、具备该负极的电池、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蓄电装置及电力系统。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技术是一种电池,该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电解质,其中负极包含活性物质粒子和具有网眼状结构的粘合剂,活性物质粒子之间的空间通过网眼状结构填充。
第二技术是一种负极,该负极包含活性物质和具有网眼状结构的粘合剂,活性物质粒子之间的空间通过网眼状结构填充。
第三技术是一种电池组,具备第一技术的电池和控制电池的控制部。
第四技术是一种电子设备,具备第一技术的电池,从电池接受电力供应。
第五技术是一种电动车辆,具备第一技术的电池、从电池接受电力供应并转换成车辆的驱动力的转换装置、基于电池相关信息进行与车辆控制相关的信息处理的控制装置。
第六技术是一种蓄电装置,具备第一技术的电池,向连接至所述电池的电子设备供应电力。
第七技术是一种电力系统,具备第一技术的电池,从电池接受电力供应。
发明效果
根据本技术,能够在抑制电池的内阻增大的同时,提高活性物质粒子之间的紧贴性。另外,这里记载的效果不一定受限制,可以是本公开中记载的任何效果或与它们不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是放大并显示图1所示的卷绕型电极体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卷绕型电极体的剖视图。
图5是作为应用例的电子设备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6是示出作为应用例的车辆中的蓄电系统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694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