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门锁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70110.7 | 申请日: | 201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372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发明(设计)人: | C·斯图姆;M·史古茨;H·施弗尔;B·德罗斯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79/20 | 分类号: | E05B79/20;E05B81/06;E05B81/14;E05B81/66;E05B83/24;E05B47/00;E05B81/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丹;吴鹏 |
地址: | 德国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门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门锁,特别是机动车前舱盖锁(2),该机动车门锁配备有主要由转动锁叉(4)和锁定爪(5)组成的锁定装置(4,5)。锁定装置(4,5)与舱盖(3)上的弓形锁挡块(8)相互作用。此外设有用于舱盖(3)的解锁/打开装置(14,15),该解锁/打开装置配备有设置在机动车车身内部的操纵装置(15)。在此优选地,需要对操纵装置(15)进行两次操作以打开舱盖(3)。锁定装置(4,5)在操纵装置(15)被操作至少一次之后处于预锁定位置,其中弓形锁挡块(8)仍然被抓住。此时,通过独立开始地、机动地使锁定爪(5)从转动锁叉(4)抬起而使舱盖(3)从预锁定位置被打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门锁,特别是机动车前舱盖锁,该机动车门锁包括:主要由转动锁叉和锁定爪组成的锁定装置/锁定机构,该锁定装置与舱盖上的弓形锁挡块相互作用;和用于舱盖的解锁/打开装置,该解锁/打开装置配备有设置在机动车车身内部的操纵装置,其中优选地,为打开舱盖需要对操纵装置进行两次操作。
背景技术
由实践已知的机动车门锁或机动车前舱盖锁通常配备有抓钩、因此被称为抓钩锁。对于这种抓钩锁的例子在DE 199 38 687 B4中描述。抓钩在此情况下对于由转动锁叉和锁定爪组成的锁定装置补充地固定锁销或弓形锁挡块。
为了打开这种机动车门锁或抓钩锁,必须首先借助解锁/打开装置解锁打开锁定装置。在此之后,对应的舱盖通过弹簧的力打开从而规定了与机动车车身之间的缝隙。抓钩在此仍然固定弓形锁挡块。为了打开舱盖,操作者现在必须离开机动车并且在前面穿过所述的缝隙使抓钩从弓形锁挡块上摆动离开。这是不舒适的。
由于这个原因,根据DE 10 2012 212 542 A1的此类的现有技术描述了一种机动车门锁、特别是机动车前舱盖锁,其可以通过对解锁装置或解锁/打开装置进行两次操作而被从机动车车身的内部打开。通过对设置在机动车车身内部的操纵装置进行第一次操作触发第一发动机舱盖锁止装置。由此设定在舱盖和机动车车身之间的前面已经描述的缝隙。此时,对操纵装置进行第二次操作,以解锁并打开发动机舱盖锁止装置,从而随后使舱盖松开并可以向上摆动。
为了防止无意地打开舱盖,根据DE 10 2012 212 542 A1的已知的教导提出一种被询问的发动机舱盖解锁开关。因此,相应的信号可以被传输给驾驶员。为此,在已知的教导中设有发动机舱盖报警指示,该发动机舱盖报警指示在显示器上显示。
现有技术原则上已经得到检验,但是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因此可以考虑已知的发动机舱盖锁止开关的故障,主要因为其被布置在发动机室内部的特别关键的位置上并且在此不仅承受高温、而且还有时处于油、溅水等不利条件下。此外可以考虑,驾驶员恰好简单地忽视了相应的报警信号或者所述指示失灵。那么仍然存在机动车在舱盖打开的情况下运动的可能性,因此舱盖可能意外地向上摆动并且驾驶员的向前方的视线突然被遮挡。这是重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这样改进这种机动车门锁,使得在结构简单的同时显著提高安全性。
为了解决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对于此类的机动车门锁规定,在操纵装置被操作至少一次之后锁定装置处于其中弓形锁挡块仍然被抓住的预锁定位置,通过独立/单独开始地、机动地使锁定爪从转动锁叉抬起使舱盖从预锁定位置被打开或能被打开。
独立开始地、机动地使锁定爪从转动锁叉抬起,通常借助在机动车车身的内部实施的、独立于操纵装置的操作单元来实现。操作单元特别有利地是下述操作单元:其无线地引起锁定爪的单独开始的、机动的抬起并且为此一般由车辆驾驶员携带。在此情况下特别优选的是无线电钥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开开特股份公司,未经开开特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701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