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锈病抗性菊属植物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75052.7 | 申请日: | 2017-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124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发明(设计)人: | 保罗斯·科内利斯·马里斯;约翰内斯·弗朗西斯库斯·约翰娜·玛丽亚·范登霍威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多盟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H5/02 | 分类号: | A01H5/02;A01H6/14;C12N15/82;C12Q1/6895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李敏春;郑霞 |
地址: | 荷兰*** | 国省代码: | 荷兰;NL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锈病 抗性 基因组区域 等位基因 菊属植物 基因组 菊属 分子标志物 核酸序列 抗性植物 遗传连锁 植物细胞 子代 基因 拷贝 | ||
本发明涉及白锈病抗性菊属(Chrysanthemum)植物以及其种子、植物部分、植物细胞和子代。本发明还涉及用于鉴定白锈病抗性菊属植物的手段且特别是分子标志物。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属于菊属的植物,所述植物抗白锈病且所述植物在其基因组中包含至少一个提供白锈病抗性的基因组区域、或基因或等位基因,所述至少一个提供白锈病抗性的基因组区域、或基因或等位基因与以至少一个拷贝包含于抗性植物的基因组中并由SEQ ID No.3表示的核酸序列遗传连锁。
描述
本发明涉及白锈病抗性菊属(Chrysanthemum)植物以及其种子、植物部分、植物细胞和子代。本发明还涉及用于鉴定白锈病抗性菊属植物的手段且特别是分子标志物。
菊花(Chrysanthemum),也被称为菊花(chrysant(h)),是菊科(Asteraceae)菊属的有花植物。该植物原产于亚洲和欧洲东北部,并且包括大量的园艺品种和栽培品种。
几个菊花的属中的经济上重要的菊花(florist’s Chrysanthemum)在过去被分类于菊属(Dendranthema)中。然而目前,花店(florist)的(菊花被重新分类为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恢复了这些菊花在菊属中的位置。
天然存在的菊属的种是草本多年生植物。这些菊属的种展示出交替排列的叶片,分为具有锯齿状或有时具有光滑边缘的小叶片。早在公元前15世纪,菊花首先在中国作为有花草药被栽培,并且截止1630年,已经记载了超过500个栽培品种。
目前栽培的菊花与它们野生的亲缘植物相比展示更明显且富有美感的花期。头状花序以多种形式存在,并且可以是雏菊样的或装饰性的,如绒球形(pompon)或纽扣形(button)。该属包含为园艺目的开发的许多杂交种和数以千计的栽培品种。除了传统的黄色之外,其他颜色是可得的,诸如白色、紫色和红色。最重要的杂交种是Chrysanthemum xmorifolium,也被称为Chrysanthemum x grandiflorum,其主要源自野菊(Chrysanthemumindicum)。
菊花可以分成两个基本的组,花园耐寒型(garden hardy)和展示型。花园菊是能够在大部分北纬区域越冬的多年生植物。展示品种通常不能够越冬。花园菊可以根据它们在极少(如果有的话)机械辅助诸如用桩支撑(staking)的情况下产生大量小花朵(bloom)的能力和能够耐受风和雨的能力来定义。展示品种通常需要用桩支撑,在相对干燥、凉爽的环境下越冬,并且有时需要增加夜间光照。
白锈病是由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引起的植物中的病害。担子菌门形成真菌样真核微生物的独特的系统发育谱系。它们是丝状、微小、吸附型生物体,其通过有性和无性二者繁殖。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兼有腐生性和病原性生活方式,并且包括一些最臭名昭著的植物病原体,引起毁灭性的病害诸如马铃薯、番茄和宽范围的观赏植物的白绢病(southern blight)和小麦的秆锈病(stem rust)。担子菌纲最著名的是产生大子实体,诸如蕈类、马勃(puffball)和檐状菌(bracket),并且是木材和落叶层腐烂中的重要生物体。
在菊花中,白锈病是一种通常由病原性担子菌或真菌堀柄锈菌(Pucciniahoriana)引起的病害。菊花的具体症状包括在叶片的上表面上的白锈病斑点。这些斑点最初颜色是浅绿色至黄色,并且直径多达5mm,但随着组织变得坏死,可变成棕色。在叶片的下表面,斑点发展成粉色或白色小隆起物,其随着冬孢子产生而变得突出。该病害通常由温室菊花的受感染的插条和植株,包括切花携带。
直至1963年,堀柄锈菌都局限于中国和日本。然而,此后它在感染的进口的插条上快速传播,并且现在是欧洲的苗圃中的令人担忧且严重的病害。大量致病型堀柄锈菌(P.horiana)是已知的,并且已经显示了致病型堀柄锈菌在接种在不同菊花栽培品种上之后毒力的巨大差异(De Backer,2012)。显示在2006年收集于荷兰的堀柄锈菌致病型NL1是毒力最强的一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多盟集团公司,未经多盟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750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