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圆筒形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79716.7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03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菅谷纯一;见泽笃;山上雄史;上田智通;仲村昌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7 | 分类号: | H01M10/0587;H01M4/13;H01M4/48;H01M10/052;H01M50/531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高颖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筒 水电 二次 电池 | ||
本公开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含将正极(11)和在负极芯体上形成有负极复合层的负极(12)隔着隔板(13)以旋涡状卷绕而成的卷绕电极体(14),负极(12)包含从卷绕电极体(14)的卷绕方向内端起以隔着隔板(13)不与正极对置的状态卷绕1.25周以上的非对置部(12a),非对置部(12a)具有从卷绕方向外端起向卷绕方向内侧连续地在至少一个面形成有负极复合层的负极复合层形成部(12c),负极复合层形成部(12c)卷绕0.75周以上。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圆筒形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圆筒形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将正极和负极隔着隔板以旋涡状卷绕而成的卷绕电极体,并通过将卷绕电极体收容于包装体而构成。近年来,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逐渐被利用为电动汽车(EV)、大型蓄电设备等的电源。在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用作EV、蓄电设备等的电源的情况下,有时会将大量的圆筒形的二次电池电连接来模块化使用。例如,有时会将大量的二次电池串联且并联地连接来进行模块化。
在专利文献1的图6及其说明部分记载了以下结构:在具有卷绕电极体的非水系二次电池中,从正极的金属箔的内周端部起延续约2周地不具有两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而使正极金属箔暴露。在该结构中,该使正极金属箔暴露的部分隔着隔板与负极当中的、从内周端起延续约1周地在两面不具有负极活性物质而使相当于负极芯体的负极金属箔暴露的部分(两面未涂敷负极部)对置。另外,上述的使正极金属箔暴露的部分与继两面未涂敷负极部之后延续约1周地在单面不具有负极活性物质而使负极金属箔暴露的部分(单面未涂敷负极部)对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8-1535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上述那样将大量的二次电池连接来模块化的情况下,为了将能量密度最大化,期望不仅高密度地配置二次电池单独的能量密度,还高密度地配置多个二次电池。但是,若高密度地配置二次电池,则在一个二次电池起火时,二次电池会因内压的上升而破裂,因此其影响易于波及到其他二次电池。因此,期望能确保二次电池的起火时的排气通路来抑制内压的上升。特别是在圆筒形的二次电池中,由于多在封口体或电池壳体的底部设置防爆阀,因此期望在卷绕电极体的卷绕芯部确保将气体向上下方向引导的排气通路。
另一方面,考虑如下技术:通过在二次电池的内部的卷绕芯部配置铁等金属材料制的被称作中心销的筒状构件,从而在二次电池起火的情况下,确保中心部的排气通路而向上下方向效率良好地进行排气,抑制破裂。但是,在该情况下,存在部件件数增加而成本增大的可能性。
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在负极的靠近卷绕方向内端的部分,在不与正极对置的大致全部部分,在两面都暴露有强度低的负极芯体。在这样的结构中,难以在二次电池起火的情况下确保卷绕芯部的排气通路。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在圆筒形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以低成本实现能确保起火的情况下的卷绕电极体的卷绕芯部的排气通路的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圆筒形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将正极和在负极芯体上形成有负极复合层的负极隔着隔板以旋涡状卷绕而成的卷绕电极体;非水电解质;和收容卷绕电极体以及非水电解质的包装体,负极包含从卷绕电极体的卷绕方向内端起以隔着隔板不与正极对置的状态卷绕1.25周以上的非对置部,非对置部具有在至少一个面从卷绕方向外端起向卷绕方向内侧连续地形成有负极复合层的负极复合层形成部,负极复合层形成部卷绕0.75周以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所涉及的圆筒形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能以低成本实现能确保起火的情况下的卷绕电极体的卷绕芯部的排气通路的结构。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797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