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矩传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83612.3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779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T·克劳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45/02 | 分类号: | F16H45/02;F16H57/00;F16F15/18;F16F15/131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侯鸣慧 |
地址: | 德国黑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矩 传递 装置 | ||
转矩传递装置(1、17),其包括至少区段式地布置在所述转矩传递装置(1、17)的壳体内部的转矩变换器(2),该转矩变换器具有泵轮(4)、涡轮(5)和导轮(6),其中,所述导轮(6)与能相对于所述转矩变换器(2)的壳体转动的定子轴(14)连接,其中,致动器(15)与所述定子轴(14)耦合并且设置用于通过所述定子轴(14)将转矩施加到所述导轮(6)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矩传递装置,其包括至少区段式地布置在转矩传递装置的壳体内部的转矩变换器,该转矩变换器具有泵轮、涡轮和导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充分已知,通过这样的转矩传递装置实现液力的力传递,其方式是,使液体、尤其油从泵轮的叶片朝涡轮加速。在此,泵轮借助于与驱动装置连接的输入轴被驱动。在此,泵轮和涡轮具有相应的叶片,在所述叶片上使油加速或者说偏转。通常在现有技术中,导轮固定地与壳体连接,从而在两个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是不可能的。在此,工作流体能够支撑在导轮的叶片上并且由此产生回流,从而在涡轮的叶片上出现转矩的超高。因此,在涡轮上的转矩比最初由驱动装置导入的转矩更高。
此外,从现有技术已知转矩传递装置,在所述转矩传递装置中,例如扭转减振器与功率分流装置组合地使用。例如从文献US 8 939 860 B2已知一种转矩传递装置,所述转矩传递装置具有由扭转减振器和功率分流装置组成的这样的组合。在此,减振装置布置在转矩变换器的壳体内部,其中,借助于行星变速器使例如通过闭锁离合器引入的功率分岔。通过减振装置在转矩变换器或者说转矩变换器的壳体内部的布置,使减振装置受制于存在于转矩变换器的壳体内部的边界条件。因此,减振装置获得绝对的转速并且受到离心力的影响。此外,减振装置在存在于转矩变换器的壳体内部的介质内运行。
发明内容
因此,基于本发明的任务是:提出一种改进的转矩传递装置。
为了解决该任务,在开篇所提到的类型的转矩传递装置中,根据本发明设置:导轮与能相对于转矩变换器的壳体转动的定子轴连接,其中,致动器与该定子轴耦合并且设置用于通过该定子轴将转矩施加到导轮上。
因此,本发明基于下述认识:不同于现有技术地,导轮不必强制地与转矩变换器的壳体固定连接。取而代之地,导轮以能相对于转矩变换器的壳体转动的方式布置,从而在导轮和壳体之间能够有相对运动。在此,自然能够在确定的运行状态下设置导轮与转矩变换器的壳体之间耦合。
根据本发明,导轮与定子轴连接,所述定子轴与致动器耦合。致动器设置用于将转矩施加到定子轴上,所述转矩通过定子轴与导轮的耦合被传递到导轮上。因此,可见能够借助于致动器将转矩通过定子轴和因此通过导轮引入系统中。由此,能够通过相应地操控致动器缓冲或者说减少通过驱动装置导入转矩变换器和因此导入转矩传递装置中的振动。在此,尤其不要求定子轴以转矩变换器(例如泵轮)的转速、尤其绝对转速转动。更确切地说,设置所述定子轴通过致动器获得振动功率,所述振动功率设置用于抵消处于系统中的振动。尤其是能够借助于功率分流装置产生两个功率分支,从而在一个分支中借助于致动器感应引起的振动功率以从现有技术已知的、与未阻尼的分支反共振的方式实现几乎完全缓冲所导入的振动。
特别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转矩传递装置中设置减振装置,所述减振装置在变速器侧布置在转矩传递装置的壳体外部,其中,功率分流装置在转矩变换器和变速器输入轴之间布置在转矩传递装置的壳体内部。因此设置:减振装置不像在现有技术中通常的那样布置在转矩变换器的壳体内部。因此,减振装置不获得绝对转速,由此,不必忍受在设计减振装置时的不利的影响,例如摩擦迟滞、对疲劳强度和特性曲线形状的影响。与之相对地,所说明的构型提出,减振装置布置在转矩传递装置或者说转矩变换器的壳体外部。由此,例如构造为扭转减振器的减振装置能够独立于其余的转矩传递装置或者说转矩变换器的边界条件地运行。尤其是减振装置相对于转矩传递装置或者说转矩变换器布置在变速器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未经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836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