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经由浓度指数分析的干燥速度调整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94451.8 | 申请日: | 2017-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10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罗伯特·拉切布鲁;蒂莫西·雅各布·吕德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主分类号: | B41J11/00 | 分类号: | B41J11/00;B41L2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梁洪源;康泉 |
地址: | 美国得***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经由 浓度 指数 分析 干燥 速度 调整 | ||
1.一种打印系统,包括:
用于干燥纸张的干燥器;
用于将所述纸张馈送到所述干燥器中的介质进料器;
用于改变所述介质进料器的速度的控制器;
用于接收与打印在所述纸张上的图像相关联的数据的通信接口;以及
耦接到所述控制器和所述通信接口的处理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针对所述图像的第一部分确定第一浓度指数以及用于针对所述图像的第二部分确定第二浓度指数,并且其中,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述第一浓度指数和所述第二浓度指数经由所述控制器调整所述介质进料器的所述速度,
其中,所述第一浓度指数和所述第二浓度指数经由加权矩阵确定,所述加权矩阵具有多个单元,并且
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针对所述多个单元之中的单元确定分数,所述分数基于油墨浓度和所述加权矩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为前缘并且所述第二部分为后缘,所述前缘在所述后缘之前进入所述干燥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系统,其中,所述分数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浓度指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系统,包括用于在所述纸张的双面上提供打印的双面打印器,所述双面打印器用于从所述干燥器接收所述纸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系统,其中,所述干燥器在第一面被干燥之后翻转所述纸张的方向,以将所述纸张引导到所述双面打印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系统,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针对所述第一部分确定校正因子。
7.一种编码有由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的非瞬态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瞬态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包括:
用于接收与打印在纸张上的图像相关联的数据的指令;
用于经由打印头将所述图像打印在所述纸张上的指令;
用于将掩模应用于所述图像以将所述图像分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指令,其中,所述掩模应用校正因子;
用于确定与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一部分相关联的第一浓度指数的指令;
用于确定与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二部分相关联的第二浓度指数的指令;
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浓度指数和所述第二浓度指数经由控制器调整介质进料器的速度的指令,其中,所述介质进料器将所述纸张馈送到干燥器中;
用于经由加权矩阵确定所述第一浓度指数和所述第二浓度指数的指令,所述加权矩阵具有多个单元;以及
用于针对所述多个单元之中的单元确定分数的指令,所述分数基于油墨浓度和所述加权矩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瞬态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分数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浓度指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瞬态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用于针对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关联的所述第一浓度指数确定校正因子的指令。
10.一种对打印后的文档进行干燥的方法,包括:
接收与打印在纸张上的图像相关联的数据;
将油墨喷洒到所述纸张上以创建所述图像;
将掩模应用于所述图像,其中,所述掩模将所述图像分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经由所述掩模的应用计算与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一部分相关联的第一浓度指数;
经由所述掩模的应用计算与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二部分相关联的第二浓度指数;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浓度指数和所述第二浓度指数经由控制器调整介质进料器的速度,其中,所述介质进料器将所述纸张馈送到干燥器中,
其中,计算所述第一浓度指数和所述第二浓度指数包括使用加权矩阵,所述加权矩阵具有多个单元,并且
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针对所述多个单元之中的单元确定分数,所述分数基于油墨浓度和所述加权矩阵。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分数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浓度指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包括针对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关联的所述第一浓度指数确定校正因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未经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9445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次电池及二次电池的再生方法
- 下一篇:接入控制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