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维细胞培养容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94660.2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42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金贞我;金英慧;庾英晙;郑锡;梁智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高丽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
主分类号: | C12M1/32 | 分类号: | C12M1/32;C12N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姜虎;陈英俊 |
地址: | 韩国大***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细胞培养 容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细胞培养容器。本发明的细胞培养容器可以包括:下板(120);屏障部,由设置于上述下板的上侧的两个以上的柱子(110)形成;上板(130),用于封闭上述屏障部的开放的端部;以及一个以上的细胞试样注入引导部(220),设置于上述上板的一侧。通过这种结构,本发明可以借助注入口的引导部稳定地在准确位置注入包含细胞的试样,上板和多个柱子起到有助于顺畅且均匀地注入适量试样的作用,从而使实验人员的工作更为轻松的同时,具有规定间隔的柱子部不但起到防止凝胶形态的试样泄漏到外部的作用,还起到开放空间以能够与外部细胞内的培养基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从而可以进行稳定的细胞培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维细胞培养容器。更为详细地,涉及一种如下结构的设备,其作为易于三维细胞培养的容器,具有可使实验人员按照规定高度准确地将细胞试样注入容器内,可使注入容器的细胞与培养基进行适当的物质交换,并且可便于观察细胞培养结果物的结构。
背景技术
以活细胞为基础的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多种基础研究等新药开发以及药动力学试验中。以细胞为基础的分析技术与现有的生物化学分析或利用实验动物模型的分析方法相比,在人类活体模拟方面突出,在时间和成本方面具有经济性,因而在相关业界的需求呈增大趋势。并且,以细胞为基础的分析技术尽管是一种体外分析技术,但可以进行通过细胞辅助因子测量药物渗透性等对反映人体内环境的药物特性及功效的研究,因此具有能够研究与药物反应相关的整体分子机制的优点。
由于这种优点,以细胞为基础的分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克服以二维细胞为基础的分析技术的局限性,正在积极进行以三维细胞为基础的分析技术的开发,其以使用包括胶原蛋白、细胞外基质、水凝胶等的支架结构培养的三维细胞为基础,更为准确地模拟活体内环境或疾病状态。尤其是对于具有在体内进行三维接触的神经元(neuron)及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的脑组织细胞而言,由于上述二维细胞培养模型的局限性,对于能够准确地模拟活体组织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化学复杂性的三维细胞培养模型的关注日益提高。三维细胞培养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活体内状态,能够在活体外实验中实现定向生长及细胞-细胞连接的复杂性,同时,三维细胞培养模型相比于二维细胞培养模型,表现出改善的细胞生存和增强的神经干细胞分化。因此,三维细胞培养模型在以分子为基础的组织功能研究中,相比于二维细胞培养模型,在捕获多种疾病状态的信号传导和药物反应方面更为有用。
在三维细胞培养和以其为基础的分析中,为获得可靠性高的结果物,需要在多种变量中对实验对象细胞进行准确控制。尤其是在将所要培养的细胞试样注入培养装置内的过程中,根据实验人员的熟练度,其注入量及注入形式的调节较为困难,这可能给实验结果物的可靠性带来影响。举例来说,当向培养容器内注入凝胶剂型的细胞试样时,由于周围气体的界面能,可能无法顺畅地注入细胞,或者由于注入细胞试样的高度差异,可能难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结果物以及定量分析结果。即使具有能够按照规定高度注入的装置,也存在诸如培养环境、培养基数量的限制、注入方法的复杂性之类的问题。因此,需要开发能够解决这些实验上的困难的装置。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胞培养容器,该细胞培养容器能够弥补实验人员的熟练度来稳定地向细胞培养容器内注入规定量的细胞,支撑细胞试样以使其能够与周围培养基轻易且适当地进行物质交换,能够使细胞试样维持在规定高度以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培养结果物。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细胞培养容器可以包括:下板120;屏障部,由设置于上述下板的上侧的两个以上的柱子110形成;上板130,用于封闭上述屏障部的开放的端部;以及一个以上的细胞试样注入引导部220,设置于上述上板的一侧。
上述细胞培养容器可制造成包括微孔板形态、培养器的连接形态在内的多个容器水平阵列的形态或垂直排列的形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高丽大学校产学协力团,未经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高丽大学校产学协力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946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