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卧式还原气氛真空退火炉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07000.2 | 申请日: | 2018-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4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匡万兵;谭俊峰;聂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新天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5/05 | 分类号: | F27B5/05;F27B5/06;F27B5/08;F27B5/14;F27B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韶***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氛系统 真空系统 炉胆 真空退火炉 高低温区 还原气氛 控制系统 低温区 加热 陶瓷纤维加热器 气体流量控制 轻质纤维材料 质量流量计 电耗 安全装置 安装机架 隔板结构 工艺实验 机架下部 加热元件 降低设备 绝热保温 两侧布置 散热装置 温度梯度 有效实现 真空机组 指标要求 高温区 硅钼棒 热导率 炉衬 炉门 炉体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卧式还原气氛真空退火炉,包括机架、炉体、炉门、炉胆、绝热保温炉衬、加热元件、真空系统、气氛系统、控制系统、安全装置和散热装置,真空系统和气氛系统安装在机架下部,控制系统安装机架后部;炉胆采用高低温区设计,高温区采用U型硅钼棒加热,硅钼棒两侧布置,低温区采用FEC陶瓷纤维加热器加热,圆周式布置,高低温区设计有隔板结构;本发明中炉胆采用高、低温区设计,可以有效实现温度梯度;轻质纤维材料热导率较低、比重小,能有效降低设备正常使用过程中的电耗;真空系统和气氛系统采用真空机组和质量流量计控制,使得真空度较高、气体流量控制精度较好,达到高、精、尖CVD工艺实验的指标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真空设备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卧式还原气氛真空退火炉。
背景技术
气氛真空退火炉系列设备主要适用于碳纳米管的研制、晶体硅基板镀膜、纳米ZnO的可控生长、陶瓷电容器(MLCC)的气氛烧结、金属材料的扩散焊等CVD工艺。目前,传统的气氛真空退火炉为单温区设计,很难实现温度梯度的控制,满足不了CVD工艺的要求;在炉管选择上,以往选择高铝管,其氧化铝含量低、耐温性能差,容易在高温情况下发生炉管开裂、断裂现象,导致工艺实验不能正常进行,同时,由于炉管两端和中间没有支撑,也会造成高温情况下的炉管变形弯曲甚至断裂;另外,真空系统、气氛系统采用传统的机械泵和浮子流量计控制,缺点是系统真空度较低、气体流量控制精度较差,很难达到高、精、尖CVD工艺实验的指标要求,使用户不能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还原气氛真空退火炉,克服上述传统气氛真空退火炉很难实现温度梯度的控制,炉管开裂、变形弯曲甚至断裂现象,真空系统、气氛系统真空度较低、气体流量控制精度较差,很难达到高、精、尖CVD工艺实验的指标要求等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卧式还原气氛真空退火炉,包括机架、炉体、炉门、炉胆、绝热保温炉衬、加热元件、真空系统、气氛系统、控制系统、安全装置和散热装置,其中:炉体安装在机架上,炉门与炉体连接,炉胆置于炉体内部,绝热保温炉衬安装在炉胆内部,加热元件在绝热保温炉衬的两侧面布置安装,真空系统和气氛系统安装在机架下部,控制系统安装机架后部,安全装置和散热装置安装在炉体上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炉体内部两侧面安装导轨槽,炉胆与导轨槽之间滑动配合连接,这样炉胆能够在导轨槽上自由滑动;炉体下部焊接在鞍座上,且炉体与机架固定连接为一体。
作为优选方案,转臂一端通过调心装置与炉门连接,转臂另一端通过转轴与炉体连接,这样炉门能够绕转轴转动,进行开启和关闭;调心装置安装在炉门外侧中心位置上,用于多向调节炉门位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炉胆设置在炉体内部,炉胆两侧安装有滚轮,这些滚轮与导轨槽之间滑动配合连接,使得滚轮能够在导轨槽上自由滑动,炉胆安装有内炉门,在将内炉门关闭后形成封闭的加热空间。
作为优选方案,安装在炉胆内部的绝热保温炉衬是由多层耐火材料组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控制系统用于实时测量物料烧结时的温度和压力,并能根据物料烧结工艺进行气氛充注和置换,自动开启和关闭加热。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安全装置安装在炉体上部,在炉体内部超压或气体爆炸时工作,能保护设备安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散热装置安装在炉体上部,用于降低炉体的表面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新天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新天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070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