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环肺静脉的电生理导管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07689.9 | 申请日: | 2018-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0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蒋廷波;刘刚;秦泗海;谭茂彩;刘继勇;胡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塞尔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42 | 分类号: | A61B5/042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李广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肺静脉 生理 导管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环肺静脉的电生理导管,所述的导管包括第一电极、第一可弯段、多个第二电极、多个第二可弯段、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所述的第一可弯段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的第一电极,另一端连接至一主体段,所述的多个第二可弯段的端部分别连接至多个第二电极,多个第二可弯段的另一端部连接至所述的第一电极。通过控制推杆和第一手柄、推杆和第二手柄的相对移动,实现第一可弯段和第二可弯段各自的弯曲,且弯型可实时调节,从而适应不同的心血管结构,更好的贴合肺静脉口,减少手术时间和手术难度,并减少病人和术者的X射线接收量,提高肺静脉电位记录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环肺静脉的电生理导管,涉及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之一,研究证明房颤是导致患者脑卒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随着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之间增加,治疗房颤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经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明使用导管射频消融术电隔离肺静脉能够有效预防房颤的复发。
在导管射频消融术之前需要使用特定的电生理导管对环状的肺静脉口进行电生理记录、标测和诊断,电生理导管上的电极作为参考路标来调整和确定消融的位置,然后通过消融导管进行组织消融。
由于肺静脉实际形状并不是规整的圆形,目前市面上的环状标测导管进入肺静脉较困难,往往需要准备不同规格的环状标测导管进行匹配,这大大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手术难度,病人和术者也需要承受更多的X射线。此外,由于环状标测导管的环形管呈固定的环形,与肺静脉口的形状不一致,这就导致环形段和肺静脉口不能很好的贴合,造成肺静脉电位记录不准确的问题。
申请内容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环肺静脉的电生理导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环状标测导管的环形段与肺静脉口的形状不一致,导致环形段和肺静脉口不能较好的贴合,造成肺静脉电位记录不准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环肺静脉的电生理导管,所述的导管包括第一电极、第一可弯段、多个第二电极、多个第二可弯段、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所述的第一可弯段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的第一电极,另一端连接至一主体段,所述的多个第二可弯段的端部分别连接至多个第二电极,多个第二可弯段的另一端部连接至所述的第一电极,所述的第一可弯段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空腔,所述的第二可弯段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空腔,所述的主体段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三空腔,所述的导管还包括第一拉线及多根第二拉线,所述的第一拉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一电极上,所述的第一拉线从第一电极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空腔和第三空腔后,另一端固定至所述的第一手柄,所述的第二拉线的一端固定在第二电极上,所述的第二拉线依次穿过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三空腔,另一端固定至所述的第二手柄。
优选地,所述的主体段的远离所述的第一可弯段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有一推杆,所述的第二手柄套设在所述的推杆上,所述的第一手柄套设在所述的第二手柄上。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手柄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拉线的第一固定柱;所述的第二手柄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拉线的第二固定柱。
优选地,所述的导管还包括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连接器,所述的第一导线的一端设于所述的第一电极上,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的连接器,所述的第二导线的一端设于所述的第二电极上,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的连接器。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器安装在第一手柄上,所述的第一导线依次穿过第一空腔和第三空腔后,连接至所述的连接器;所述的第二导线依次穿过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三空腔后,连接至所述的连接器。
优选地,多个所述的第二可弯段沿第一可弯段的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还内置有用于测量接触压力的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采用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镍钛合金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可弯段、第二可弯段、主体段选用PEBAX或PA或TPU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塞尔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科塞尔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076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