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换相失败识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07854.0 | 申请日: | 2018-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21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光侵;傅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19/165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黄晓庆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失败 识别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计算机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相失败识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与计算机设备,方法包括:获取阀电流波形,当波形存在极小值时,检测到达极小值点前阀电流的最大衰减速率和到达极小值点后阀电流的最大递增速率;当最大衰减速率与最大递增速率均超过设定阈值时,检测到达极小值点后的阀电流值的大小;当阀电流值大于预设的正常阀电流值时,检测极小值点后的阀电流持续非零的时间;当持续非零的时间大于预设的换流阀正常持续导通时间时,判断为换流阀换相失败。从换相失败的本质出发,利用正常工作的换相阀的工作特性,根据多个条件依次进行判断,满足条件后进行下一步判断,当同时满足各条件时,判断为换流阀换相失败,检测结果更为准确,避免了误动作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相失败识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换相失败是传统直流输电中逆变器常见的故障,它是由逆变器多种故障造成的结果,如逆变器换流阀短路、逆变器丢失触发脉冲、逆变侧交流系统故障等均会引起换相失败。换相失败发生后,系统输送功率将降低,如果未能及时检测出来,严重时将致使系统停机,从而影响输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针对换相失败检测的问题,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主要分为两类方法:一是实测型,即将各个阀电流降为零时刻与对应换相电压过零时刻的时间间隔转化为角度量以获得熄弧角,进而与极限熄弧角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发生换相失败;二是预测型,即对三相交流电压提取零序分量或Clarke变换,利用变换后的电压判断交流侧故障是否可能引起换相失败,同时将其与故障前该电压的差值转化为角度值,并从触发延迟角中减去该值以实现提前触发。一般来说,实测型对换相失败的检测会更准确,但基于实测熄弧角与极限熄弧角的比较法,也会存在误动作的问题,因此亟需一种更准确的判断方法。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换相失败检测不够准确的问题,提供一种准确的换相失败识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一种换相失败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阀电流波形,当所述阀电流波形存在极小值时,检测到达所述极小值点前阀电流的最大衰减速率和到达所述极小值点后阀电流的最大递增速率;
当所述最大衰减速率与所述最大递增速率均超过设定阈值时,检测到达所述极小值点后的阀电流值的大小;
当检测到所述极小值点后的所述阀电流值大于预设的正常阀电流值时,检测所述极小值点后的阀电流持续非零的时间;
当所述极小值点后的阀电流持续非零的时间大于预设的换流阀正常持续导通时间时,判断为换流阀换相失败。
上述换相失败识别方法,从换相失败的本质出发,利用正常工作的换相阀的工作特性,依次判断是否存在极小值、比较最大的衰减和递增速率的大小、阀电流的电流大小以及阀电流持续非零的时间,根据多个条件依次进行判断,满足条件后进行下一步判断,当同时满足各条件时,判断为换流阀换相失败,检测结果更为准确,避免了误动作的发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极小值点后的阀电流持续非零的时间大于预设的换流阀正常持续导通时间时,判断为换流阀换相失败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检测到换流器的多个换流阀中存在一个换流阀换相失败,则判断为换流器换相失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阀电流波形,当所述阀电流波形存在极小值时,检测到达所述极小值点前阀电流的最大衰减速率和到达所述极小值点后阀电流的最大递增速率的步骤包括:
获取阀电流波形,并根据所述阀电流波形得到阀电流的一阶导数;
当所述阀电流波形存在极小值时,获取一阶导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所述最大导数值即为阀电流的最大递增速率,所述最小导数值的绝对值即为阀电流的最大衰减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078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