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车载2D LiDAR点云数据的行道树靶标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15134.9 | 申请日: | 2018-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46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李秋洁;陶冉;束义平;周宏平;郑加强;范硕;刘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17/00 | 分类号: | G06T17/00;G06K9/62;G06V10/764;G06V20/17;G06V10/77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4 | 代理人: | 王尧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车载 lidar 数据 行道树 靶标 识别 方法 | ||
1.一种基于车载2D LiDAR点云数据的行道树靶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使用车载2D LiDAR系统获取街道数据,保存为点云文件,对点云文件进行树冠及非树冠类别标注;
步骤二:构建变尺度格网,从变尺度格网中提取三维球域;
步骤三:计算三维球域内的点云特征向量,得到点云特征向量集;
步骤四:SVM算法从点云特征向量集中学习树冠点云分类器;
步骤五:根据树冠点云分类器对点云帧进行在线识别获得树冠点云,根据树冠点云得到喷雾处方图;
所述的步骤二具体为:
步骤201:构建变尺度格网,格网单元与点云帧中的测量点一一对应,格网单元的实际尺寸以尺度因子Sx、Sr表示,计算公式为:
Sx=vΔt
Sr=rΔα
其中,v表示车辆移动速度;Δt表示2D LiDAR扫描周期;r表示测量距离;Δα表示2DLiDAR弧度分辨率;
步骤202:假设测量点P0的格网坐标为(i0,j0),计算以测量点P0为中心,δ为半径的球形邻域U(P0,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载2D LiDAR点云数据的行道树靶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一具体为:
步骤101:获取包含树冠及非树冠点云的街道数据,保存为点云文件;
步骤102:建立点云坐标系,x轴为车辆移动方向,y轴为深度方向,z轴垂直地面向上,对点云文件进行树冠及非树冠类别标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载2D LiDAR点云数据的行道树靶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2中对点云文件进行树冠及非树冠类别标注具体为:
步骤102.1:输入点云文件及标注文件路径,读入标注文件,若标注文件不存在,则新建标注文件;
步骤102.2:显示xz平面点云视图,输入点云x坐标范围,对点云区域进行x轴分割;
步骤102.3:显示yz平面点云视图,输入点云y、z坐标范围,对点云区域进行yz平面分割;
步骤102.4:将已分割的点云区域标注为树冠/非树冠,显示标注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载2D LiDAR点云数据的行道树靶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球形邻域U(P0,δ)的步骤具体为:
步骤202.1:定义球形邻域与激光扫描光束的切面为圆形格网邻域,然后通过下述公式将圆形格网邻域转化为矩形格网邻域R(P0,δ),
R(P0,δ)={(i,j)||i-i0|<δ/vΔt,|j-j0|<δ/rΔα};
其中,(i,j)表示矩形格网邻域内测量点的格网坐标;
步骤202.2:在矩形格网邻域R(P0,δ)中通过下述公式搜索符合P0球形邻域条件的点,得到P0的球形邻域U(P0,δ);
其中,(i′,j′)表示球形邻域内测量点的格网坐标,x0,y0,z0为P0的三维坐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载2D LiDAR点云数据的行道树靶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三具体为:计算描述树冠一致性、树冠与其他地物目标差异性的点云特征,所述的点云特征包括高程特征、深度特征、密度特征和协方差矩阵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513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