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导模共振效应的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16200.4 | 申请日: | 2018-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75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王琦;郭亮;罗世忠;孙光瑀;张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41 | 分类号: | G01N21/41 |
代理公司: | 上海百一领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3 | 代理人: | 陈贞健;姜伯炎 |
地址: | 20044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共振 效应 传感器 | ||
1.一种基于导模共振效应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1)包括上下结构对称的第一光栅结构A和第二光栅结构B,所述第一光栅结构A和第二光栅结构B之间设有一具有腔体结构的微流层C,所述微流层C采用圆环形密闭热熔胶经过加热粘合在上下两个第一光栅结构A和第二光栅结构B上,形成气密性良好的腔体,在所述微流层C的两端通过微流导管与外界相连,所述微流层C通过微流导管向其内通入不同的测量样品;所述第一光栅结构A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基底层(10)、二氧化铪波导层(20)、五氧化二铌波导层(30)以及光栅层(40);所述第二光栅结构B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光栅层(40)、二氧化铪波导层(20)、五氧化二铌波导层(30)以及基底层(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导模共振效应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层(10)由K9玻璃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导模共振效应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层(40)由光刻胶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导模共振效应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层C的厚度为微米数量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导模共振效应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入射到所述传感器(1)的光会同时产生两个峰值响应波长λ1和λ2,当微流层C中测量样品的介质折射率增大时,两个峰值响应波长λ1和λ2会发生移动,两个峰值响应波长λ1和λ2之间的峰值之差λ3会随着待测样品折射率的提高而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620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