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低NOx和高节能蓄热式多级燃烧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17304.7 | 申请日: | 201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78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邱朗轩;邱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赛洋工业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4 | 分类号: | F23C1/04;F23C6/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5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燃室 一燃室 燃烧室 多级燃烧器 高节能 蓄热式 炉膛 燃烧器壳体 进风通道 喷嘴砖 连通 二次进气孔 一次进气孔 混合燃烧 燃烧器壳 三级燃烧 助燃空气 喷嘴 储能器 进气孔 喷射孔 砌筑 体内 节能 燃料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低NOx和高节能蓄热式多级燃烧器,包括燃烧器壳体,所述燃烧器壳体内设有燃烧室和位于燃烧室上方的储能器,所述燃烧室包括连通的一燃室和二燃室,一燃室与燃烧器壳体之间留有缝隙形成进风通道,所述一燃室壁上设有多个一次进气孔,所述进风通道和二燃室连接处形成二次进气孔,所述一燃室和二燃室连接处设有喷射孔,所述二燃室与炉膛之间通过喷嘴砖砌筑在一起,所述喷嘴砖内设有连通二燃室和炉膛的喷嘴和三次进气孔。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超低NOx和高节能蓄热式多级燃烧器实现三级燃烧过程,降低燃料与助燃空气混合燃烧时的温度,显著抑制NOx产生得同时,亦非常节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炉燃烧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低NOx和高节能蓄热式多级燃烧器。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一些各热加工工业采用的加热方式多为燃料加热用炉,数量约15万台以上,采用的燃料90%以上为气体燃料.气体燃料经高温燃烧后普遍存在NOx超高的问题,而这正是目前我国特别是华北地区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源。随着我国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对各种热加工燃料炉所用燃烧器废气排放愈来愈严格,特别是对NOx排放极其苛刻,而目前国内使用的燃料烧嘴燃烧后烟气中几乎全部为NOx含量>300ppm/Nm
因此急需一种既能降低NOx生成,又能节约燃料的燃烧方法,并且使用这种烧嘴的工业炉,还能获得炉温高均匀性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超低NOx和高节能蓄热式多级燃烧器,以降低燃烧过程中NOx生成,既节约能源,又保护环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超低NOx和高节能蓄热式多级燃烧器,包括燃烧器壳体,所述燃烧器壳体内设有燃烧室和位于燃烧室上方的储能器,所述燃烧室一端与炉膛连通,另一端安装有燃气喷嘴,所述储能器上方设有通气口,所述燃烧室包括连通的一燃室和二燃室,所述一燃室位于储能器正下方,一燃室与燃烧器壳体之间留有缝隙形成进风通道,所述一燃室壁上设有多个一次进气孔,所述进风通道和二燃室连接处形成二次进气孔,所述一燃室和二燃室连接处设有喷射孔,所述二燃室与炉膛之间通过喷嘴砖砌筑在一起,所述喷嘴砖内设有连通二燃室和炉膛的喷嘴和三次进气孔。
进一步的,还包括进气管和排气管,所述进气管和排气管之间设有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一换向阀另外两个接口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管与两个燃烧器的通气口连接,使两个燃烧器交替进气与排气;所述排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换向阀,所述第二换向阀另外两个接口分别通过第二连接管与两个燃烧器的通气口连接,使排气交替回流至燃烧器。
进一步的,所述燃烧室为陶瓷或金属燃烧室中的一种;所述储能器为方形或圆形储能器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一次进气孔为圆形通气孔;所述二次进气孔为环缝状或齿形缝状或孔状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喷嘴处设有旋流器,所述旋流器为多斜孔或圆孔或矩形孔结构中的一种,且为陶瓷式耐火材料制备所述燃烧器壳体外侧设有保温层。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超低NOx和高节能蓄热式多级燃烧器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超低NOx和高节能蓄热式多级燃烧器包括一燃室、二燃室和炉膛,助燃风分别从一次进气孔,二次进气孔和三次进气孔进入,实现三级燃烧过程,一次进气孔,二次进气孔和三次进气孔的设计科技减缓助燃空气进入的速度,降低燃料与助燃空气混合燃烧时的温度,抑制NOx的产生;同时还包括进气管和排气管,通过第一换向阀和第二换向阀的调节实现助燃空气在两个储能器之间交替进出,以及的助燃空气的循环使用,降低燃料的浓度,进一步抑制NOx的产生,有效减少NOx的生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赛洋工业炉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赛洋工业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73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