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角度不敏感的等离子体超材料宽带吸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17477.9 | 申请日: | 201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33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章海锋;杨靖;张浩;刘佳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7/00 | 分类号: | H01Q17/00;G02B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刘莎 |
地址: | 226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角度 敏感 等离子体 材料 宽带 吸波器 | ||
1.一种大角度不敏感的等离子体超材料宽带吸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层反射板,所述底层反射板上设置有介质基板,所述介质基板上设有呈对角线对称的周期排布的若干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
所述固态等离子体单元通过连接等离子体激励源进行激励,每个等离子体激励源的通断通过编程控制逻辑阵列进行控制;
每个所述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包括N个三角环形固态等离子体单元构成的嵌套结构及其内部设置的三角形固态等离子体单元,其中,每个三角环形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分别由一个等边三角形的环形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截成的两个部分构成,且两个部分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固态等离子体由PIN单元组成的阵列实现,且PIN单元之间设有隔离层进行隔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角度不敏感的等离子体超材料宽带吸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是具有损耗角正切的FR-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角度不敏感的等离子体超材料宽带吸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上设置的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通过等离子体柱与底层反射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角度不敏感的等离子体超材料宽带吸波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包括3个三角环形固态等离子体单元构成的嵌套结构及其内部设置的三角形固态等离子体单元,三角形固态等离子体单元通过等离子体柱与底层反射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大角度不敏感的等离子体超材料宽带吸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上设有呈对角线对称的周期排布的四个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处于对角线上的两个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呈中心对称且尺寸完全相同;
左上角的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中:最内层的三角环形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由边长为21.6mm的等边三角形环截成的上下两部分构成,且上下两部分的宽度均为0.5mm;中间层的三角环形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由边长为24.7mm的等边三角形环截成的上下两个部分构成,上部分的宽度为0.85mm且与最内层的间距为0.4mm,下部分为分立设计的左右两个部分,左部分的宽度为0.6mm且与最内层的间距为0.55mm,右部分的宽度为0.6mm且与最内层的间距为0.5mm;最外层的三角环形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由边长为28.875mm的等边三角形环截成的上下两个部分构成,上部分的宽度为0.04mm且与中间层的间距为0.35mm,下部分为分立设计的左右两个部分,左部分的宽度为0.6mm且与中间层的间距为0.5mm,右部分的宽度为0.75mm且与中间层的间距为0.25mm;三角形固态等离子体单元的边长为9.3mm;
右上角的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中:最内层的三角环形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由边长为21.168mm的等边三角形环截成的上下两部分构成,且上下两部分的宽度均为0.49mm;中间层的三角环形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由边长为24.206mm的等边三角形环截成的上下两个部分构成,上部分的宽度为0.833mm且与最内层的间距为0.392mm,下部分为分立设计的左右两个部分,左部分的宽度为0.588mm且与最内层的间距为0.539mm,右部分的宽度为0.588mm且与最内层的间距为0.49mm;最外层的三角环形固态等离子体谐振单元由边长为28.298mm的等边三角形环截成的上下两个部分构成,上部分的宽度为0.039mm且与中间层的间距为0.343mm,下部分为分立设计的左右两个部分,左部分的宽度为0.588mm且与中间层的间距为0.49mm,右部分的宽度为0.735mm且与中间层的间距为0.245mm;三角形固态等离子体单元的边长为9.114mm,其与底层反射板之间的等离子体柱的半径为1.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角度不敏感的等离子体超材料宽带吸波器,其特征在于,在微波波段,所述底层反射板采用金属反射板;在太赫兹及光波以上频段,所述底层反射板采用多层介质反射板或具有反射特性的人工结构阵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747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