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光程气体吸收腔及其痕量气体测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25402.5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984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杨铮;孙利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9 | 分类号: | G01N21/39 |
代理公司: | 11018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少微;王丽琴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形球面镜 光程 气体吸收腔 测量系统 腔内 球面 反射光斑 光斑间隔 光束通过 痕量气体 上下两层 出射孔 内表面 入射角 入射孔 出射 减小 角星 两排 入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光程气体吸收腔:两个内表面为球面,外表面为圆柱面的环形球面镜,分别为第一环形球面镜和第二环形球面镜,所述第一环形球面镜和第二环形球面镜几何形状完全相同,且自下而上累叠;光束通过第一环形球面镜上的入射孔入射至腔内,在腔内y方向上的上下两个平面来回渡越2p‑1次,形成p等分两个环形球面镜圆周的两排在y方向上分开的反射光斑,其轨迹呈上下两层的p角星形状,从第二环形球面镜上的出射孔出射。在不改变入射角,不减小光斑间隔的情况下增大了光程。本发明还公开了相应的测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光程气体吸收腔及其痕量气体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气体吸收光谱测量法是监控大气中浓度水平在百万分之一(parts per million,以下简称ppm)体积分数到万亿分之一(parts per trillion,以下简称ppt)体积分数的痕量气体浓度的重要方法,其原理一般基于Beer-Lambert定律,即当一束平行光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吸光物质时(如待测痕量气体),其吸光度A(λ)与待测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探测光在吸光物质中通过的光程l成正比:
A(λ)=ln[I0(λ)/I(λ)]=ln[1/T(λ)]=σ(λ)Cl (1)
式(1)中的I0(λ)和I(λ)分别为某特定波长λ上的入射吸收样品前的光强和通过样品后的透射光强,T(λ)为待测样品的透射比,即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σ(λ)称为吸收样品在特定波长λ上的吸收截面。大气中各种痕量气体的吸收截面数据可以通过查询HITRAN等标准气体数据库得到,在吸收光程l已知的情况下,通过测量光强通过样品前后的变化得到吸收度A(λ),就可以根据式(1)反演出待测气体的浓度。可以看出,在探测器能够测得的最小吸光度一定,吸收截面σ(λ)已知的情况下,能够反演出的最小浓度与吸收光程成反比,即气体吸收腔内的吸收光程l越长,仪器能够测得的气体最小浓度就越低,检出限越低,仪器探测灵敏度越高,因此增大吸收光程l是提升气体吸收光谱测量仪器性能的常用方法。
环形腔也是Chernin首先提出的多光程腔型,它仅由一个圆环形镜子组成,其内表面一般为球面,抛物面等具有聚焦光束能力的面型,光束从镜面侧壁上的入射孔以一定的入射角入射后,被另一端的镜面面反射聚焦,然后又发散开来,随后再次被镜面反射聚焦,经过一定次数(该次数仅与入射角相关)的反射后从出射孔出射,在腔内形成正多角星形的光束分布。
当出射孔的设置方式与入射孔重合时,此时入射光与出射光之间的夹角为入射角的2倍,这种情况下可以完全实现P-1(P为正多角星形的角数)次反射,且可以任意改变入射角度实现不同的反射次数,但当反射次数较大时,入射角相对较小,此时出射光束和入射光束在空间上高度重合,容易引起前置光学系统和后置光学系统之间的元件干涉。而且,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加光程,则减小入射角,此时正多角星形的角数会增多,则光斑间隔就会变小,因此干涉噪声就会增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在不改变入射角,不减小光斑间隔的情况下增大光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光程气体吸收腔,包括:两个内表面为球面,外表面为圆柱面的环形球面镜,分别为第一环形球面镜和第二环形球面镜,所述第一环形球面镜和第二环形球面镜几何形状完全相同,且自下而上累叠;
建立直角坐标系,以第一环形球面镜的曲率中心O1和第二环形球面镜的曲率中心O2的连线与两镜接合面垂直相交的交点为原点,以O1O2的连线为y轴,以两镜接合面为xoz平面,且光束的入射方向与z轴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54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