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气溢流装置及船舶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25621.3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82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汤瑾璟;杨江;韩金印;肖海忠;郑凯;罗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3B11/04 | 分类号: | B63B11/04;B63B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赵志远 |
地址: | 20003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油舱 溢流管 溢流 透气 单向流动 溢流装置 透气管 船舶技术领域 船舶 干舷甲板 破舱稳性 设计压力 溢流系统 传统的 闭式 动压 静压 连通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气溢流装置及船舶,涉及船舶技术领域,透气溢流装置用于设置在燃油舱和溢流舱上,包括透气管、溢流管和单向流动件;透气管设置在燃油舱上,用于使燃油舱与外界透气;燃油舱和溢流舱通过溢流管连通,在燃油舱中的燃油溢流时,能够通过所述溢流管流至所述溢流舱中;且所述溢流管的最高点位于所述透气管的顶端的下方,单向流动件设置在溢流管上,燃油能够由所述燃油舱流向所述溢流舱。溢流管上设置单向流动件,使溢流管的最高点不再需要高于干舷甲板或破舱稳性计算结果要求的高度,虽然溢流发生时也存在沿程阻力产生的动压,但燃油舱的静压低于传统的开式或闭式透气溢流系统,故降低了燃油舱的设计压力,减轻燃油舱的结构重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透气溢流装置,以及一种具有该透气溢流装置的船舶。
背景技术
船舶的燃油舱上装设透气系统的目的是:在灌注或抽吸燃油时,避免燃油舱内产生的超压或负压,超出燃油舱结构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燃油舱损坏。在向燃油舱内灌注燃油时,由于动力装置泵入的压力较大,所以一旦空气和注满后的燃油来不及排出或无处排出,燃油舱就会超压;而在抽吸燃油时,若燃油舱与外界没有良好的透气,则会使燃油舱形成较大的负压。
传统的开式透气系统,如图1所示,即在燃油舱2’顶部设置透气管1’,并且透气管1’的一端位于干舷甲板或破舱稳性计算结果要求的高度上方。该开式透气系统的透气效果较好,但在燃油舱 2’注满或船舶摇晃导致燃油发生溢流时,燃油就会从透气管1’中冒出,存在燃油溢流至甲板,造成污染的风险。为了避免溢流风险,燃油舱一般只能注入90%-95%左右。
由于开式透气系统中燃油容易溢流至甲板造成环境污染,所以现有的设计中,更多的开始采用闭式透气溢流系统。如图2所示,闭式透气溢流系统在燃油舱2’顶部设置连通至溢流舱4’的溢流管3’来替代透气管1’,一旦出现溢流,燃油将溢流至溢流舱4’,避免燃油溢流至甲板造成污染的风险。由于没有了溢流的风险,燃油舱2’的注入率一般可以提高至95%-98%左右。
但闭式透气溢流系统的缺点是,由于燃油舱一般布置于船舶货舱区域的各个位置,所以溢流管的最高点也必须位于破舱稳性计算结果要求的高度的上方,而且由于溢流管3’属于无保护开口,溢流管3’一端的位置会高于开式透气系统中的透气管1’的一端的位置,并且,当燃油发生溢流时,燃油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沿程阻力,将使燃油舱承受更大的压力。也就是说,燃油舱2’的设计压力应不小于溢流管3’高度产生的静压和溢流管沿程阻力导致的动压之和。设计压力的提高将导致燃油舱2’结构重量的增加,影响制造成本,同时降低了船舶的运载能力和营运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气溢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燃油舱制造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透气溢流装置,用于设置在燃油舱和溢流舱上,包括透气管、溢流管和单向流动件;
所述透气管设置在所述燃油舱上,用于使所述燃油舱与外界透气;
所述燃油舱和所述溢流舱通过所述溢流管连通,在燃油舱中的燃油溢流时,能够通过所述溢流管流至所述溢流舱中;
且所述溢流管的最高点位于所述透气管的顶端的下方;
所述单向流动件设置在所述溢流管上,燃油能够由所述燃油舱流向所述溢流舱。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管的一端与所述透气管连通,所述溢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溢流舱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燃油舱为多个,每个所述燃油舱均通过所述溢流管与所述溢流舱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管的最高点位于船舶的干舷甲板或破舱稳性计算结果要求的高度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透气管的顶端设有透气帽。
进一步地,所述透气管的顶端位于船舶的干舷甲板或破舱稳性计算结果要求的高度的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未经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56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SPAR平台主体的建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海洋沉锚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