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变质耐磨球墨铸铁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26050.5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9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孙述全;孙雄;马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市金贸流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7/10 | 分类号: | C22C37/10;C22C37/08;C22C37/04;C22C33/08;C21C1/10;C21D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206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磨球墨铸铁 球墨铸铁 变质 制备 抗疲劳性能 热处理 铸铁 变质处理 共晶组织 连续分布 耐磨性能 稀土元素 熔炼 延伸率 质量份 调质 改性 调制 浇铸 | ||
1. 一种纳米变质耐磨球墨铸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变质耐磨球墨铸铁由以下质量份数物质构成:C:3.5-3.7%、Si:2.8-3.3%、Cu:0.5—1.3%、Ni:0.2—0.3%、W:0.1—0.8%、Mn:0.1—0.5%、Cr:0.2—0.3%、Zr:0.11—0.2%、Ce:0.05—0.1%、Hf:0.1—0.25%、Dy:0.03—0.08%、Sm:0.01—0.05%、Gd:0.01—0.05%、Lu:0.03—0.06%、S:<0.02%; P:0.15-0.4%;余量为F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变质耐磨球墨铸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和Si中,一部分为C和Si单质微粉颗粒,另一部分为SiC单质微粉颗粒,其中所述的SiC单质微粉颗粒总量为C和Si单质微粉颗粒总量的20%—45%,所述的C和Si单质微粉颗粒和SiC单质微粉颗粒的颗粒直径均≤4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变质耐磨球墨铸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u、Ni、W、Mn、C、Zr、S、P和Fe和部分的C和S均包含这生铁、废钢等铁合金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变质耐磨球墨铸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e、H、Dy、Sm、Gd和Lu均包含在稀土添加料中。
5.一种纳米变质耐磨球墨铸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变质耐磨球墨铸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原料熔炼,首先将包含Cu、Ni、W、Mn、C、Zr、S、P和Fe和部分的C和S的生铁、废钢等铁合金直接添加到熔炼炉内,并加热至1400℃—1600℃,直至熔炉内原料均呈熔融态并搅拌均匀后,从熔炉内却金属液样本进行成份缝分析,并根据成份分析结果对熔炉内金属液成份含量进行调整,直至达到要求后进行静置保温,且保温时间为10—30分钟;
第二步,变质调制,完成第一步作业后,对熔炉内熔融态金属液进行单向语速搅拌,搅拌速度为10—50分钟/转,并在转速稳定后通过氩气将C和Si单质微粉颗粒和SiC单质微粉颗粒吹送到熔炉内,并使C和Si单质微粉颗粒和SiC单质微粉颗粒与熔炉内的熔融态金属液充分搅拌均匀,然后保温静置5—20分钟;
第三步,调质浇铸,完成第二年步后,将包含Ce、H、Dy、Sm、Gd和Lu元素的稀土原料在1—3分钟时间内添加到熔融态金属液中搅拌均匀,将熔融态的金属液浇铸到成型模具中进行冷却成型;
第四步,改性热处理,在金属液浇铸到成型模具内并冷却至800℃—850℃时,通过加热设备在30—120分钟内将成型模具及成型模具内的金属加热至900℃—980℃并保温1—10小时,然后以20℃—50℃/小时速度匀速降温至180℃—300℃,然后再次通过加热设备在30—120分钟内将成型模具及成型模具内的金属加热至600℃—800℃并保温1—10小时,然后自然冷却至常温即可拆模得到成品球墨铸铁毛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纳米变质耐磨球墨铸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步中,在将铁合金加入到熔炉内后,由惰性气体将熔炉内空气排出,并使得熔炉内部环境自第一步至第三步结束均处于惰性气体保护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纳米变质耐磨球墨铸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步通入到熔炉内的惰性气体与第二步输送C和Si单质微粉颗粒和SiC单质微粉颗粒的惰性气体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纳米变质耐磨球墨铸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步中,在进行浇铸前,首先将成型模具加热至750℃—850℃,然后保温1—3小时后方可进行浇铸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市金贸流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市金贸流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605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