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潜艇动态回收AUV过程中的安全性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26410.1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09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孙叶义;周子烨;曹建;李晔;王友康;姜言清;安力;何佳雨;郭宏达;丛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潜艇 动态 回收 auv 过程 中的 安全性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下潜艇动态回收AUV过程中的安全性分析方法,首先将潜艇回收AUV的过程分为返航段、平面调整段和入坞段,通过AUV、潜艇和坞站所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对接过程中AUV当前时刻的状态信息,选取相应的安全性评价指标与阈值数据库进行对比,根据安全判定决定AUV继续对接还是执行相应的安全性措施。本发明充分考虑水下回收中存在的海流干扰、几何约束、信号延迟、无直接通信、欠驱动等问题,选择实用、有效的安全评价指标,制定安全评估方案及安全性措施,在保证回收成功率的前提下有效的分析安全性问题,避免发生危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潜艇动态回收AUV过程中的安全性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水下无人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作为高技术水下无人作战平台,在情报监视与侦察、反水雷、水下救援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美国海军重点发展的新型装备。基于潜艇搭载的AUV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不与潜艇进行信息交换,只有成功回收AUV,才能下载数据,完成指定任务。
回收过程中,为保证隐蔽性,潜艇会尽量减少通过声呐与AUV主动通讯,因此潜艇上的人员无法对AUV进行实时操控与干预;AUV在回收过程中会受到洋流或潮汐运动等环境扰动的影响,潜艇也会由于环境扰动、应急战术机动(紧急避碰)等情况带来状态的突然变化,这些因素会给交会对接中的AUV和潜艇带来碰撞等安全性风险。如果AUV在回收过程中与潜艇发生碰撞,产生的辐射噪声会增加浅海水域潜艇被探测到的风险,碰撞引起的设备损害同样威胁潜艇上人员的安全。因此,AUV能够安全、自主地与运动中的潜艇对接回收对于潜艇搭载AUV执行任务至关重要。
目前对于AUV回收过程中的安全性分析,局限于路径跟踪和避碰两种基本行为,将追踪航行器是否进入目标(或障碍物)安全区域作为轨迹安全的评价指标,或者采用碰撞概率描述二者之间的碰撞危险程度,对接近轨迹的安全性缺乏有效的量化分析,且假定AUV与回收装置之间通讯是理想状态的,不符合实际情况中水声通讯存在延迟和数据丢失情况,不能准确描述交会轨迹安全性。本发明针对交会对接不同阶段选择AUV交会对接安全性评价指标,将海流干扰、几何约束、信号延迟、无直接通信、欠驱动等隐患考虑到设计中,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交会安全性,系统、量化的设计了对接中的安全性分析方法,准确有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水下潜艇动态回收AUV过程中的安全性分析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回收过程包括返航段、平面调整段和入坞段,给定已知的AUV在回收过程中各安全性评价指标的动态阈值的数据库,步骤如下:
步骤一、判断返航段是否安全:
通过超短基线得到AUV与潜艇的相对高度,对相对高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并结合数据库进行判断:
(1)判断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的相对高度是否在0到1之间:若不在,则停止回收,准备重新进行新一次的回收;若在,则进行下一步;
(2)判断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的相对高度是否在0.05到0.95之间:若不在,则认为AUV在危险区内,调整AUV的螺旋桨转速、水平舵、垂直舵直使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的相对高度在0.05到0.95之间;若在,进行下一步;
(3)判断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的相对高度是否在0.2到0.8之间:若不在,则认为AUV在过渡区,调整AUV的螺旋桨转速、水平舵、垂直舵直使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的相对高度在0.2到0.8之间;若在,则AUV在返航段是安全的,准备进入平面调整段;
步骤二、判断平面调整段是否安全:
通过超短基线、摄像机和罗经得到AUV与潜艇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速度以及AUV的艏向角,对相对高度、相对速度以及AUV的艏向角进行归一化处理并结合数据库进行判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64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