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电接触结构及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27224.X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197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崔艳磊;呼丹;李猛;张春健;吴志富;张志中;曹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70 | 分类号: | H01R12/70;H01R12/51;H01R13/0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王子龙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电 接触 结构 连接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电接触结构及电连接器,电连接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有导电接触组件,所述导电接触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接触件组,所述接触件组包括用于与同一适配导电件接触的内接触件和外接触件,在垂直于插接方向上,内接触件位于外接触件的朝向适配导电件的内侧,内、外接触件的用于与适配导电件接触的触点错开布置,内、外接触件均具有引出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通过由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构成的接触件组与同一适配导电件导电接触,增多了同一电路上的接触部位,在不增大电连接器体积、满足温升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连接器的通流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接触结构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源信号混装的电连接器通常可实现板对板之间电源与信号的传输。如图1-2所示,混装电连接器的壳体1内安装有电源接触片11和信号接触片12,电源接触片11的一端与金手指对插,另一端通过鱼眼结构110与对应PCB板采用免焊压接结构,信号接触片12的一端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另一端通过信号针鱼眼结构120与印制板压接。这种连接器在使用时由于电源接触片的接触点位较少,这就限制了其通流能力。然而,随着市场中整机需求满足的功率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产品的通流指标不断升高,现有产品在不增大结构尺寸情况下已无法满足通流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连接器体积不发生较大变化的前提下,通流能力较高的电连接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该电连接器与适配连接器导电连接时的导电接触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技术方案一是:电连接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有导电接触组件,所述导电接触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接触件组,所述接触件组包括用于与同一适配导电件接触的内接触件和外接触件,在垂直于插接方向上,内接触件位于外接触件的朝向适配导电件的内侧,内、外接触件的用于与适配导电件接触的触点错开布置,内、外接触件均具有引出端。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通过由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构成的接触件组与同一适配导电件导电接触,增多了同一电路上的接触部位,在不增大电连接器体积、满足温升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连接器的通流能力。
在技术方案一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多种方式的导电接触方式形成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二,即内接触件的触点和外接触件的触点对应位于相应接触件的内侧面上,或内接触件的触点和外接触件的触点对应位于相应接触件的外侧面上;内接触件的触点位于内接触件的外侧面上,外接触件的触点位于外接触件的内侧面上。
在技术方案一的基础上,内接触件和外接触件可以选用片式接触件得到技术方案三,片式接触件表面积大,更有利于提高通流能力。
在技术方案三的基础上可以优化得到技术方案四,即同一接触件组所包含的内接触件和外接触件均成对设置,通过成对设置的接触片与同一适配导电件接触,保证了接触的可靠性,增大了接触面积,有利于大电流输电。
针对技术方案四具体优化可得到技术方案五,即一个接触件组包括一内接触片对和一外接触片对,所述内接触片对位于外接触片对的两个接触片的内侧,外接触片对和内接触片对在厚度方向上的正对设置。因为外接触片对和内接触片对与适配导电件的触点在插接方向上错开,那么将内接触片对设置在外接触片对的内侧,通过调整外接触片对和内接触片对的倾斜角度,能够最大化的减小对连接器体积的影响。
在前五种技术方案的任意一种的基础上,内接触件较外接触件短,内外接触件的用于与适配导电件接触的触点在插接方向上错开。这样使触点在插接方向上错开能够节省连接器在垂直于插接方向上的尺寸。
在技术方案三或者技术方案四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得到技术方案七,即内、外接触件均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同一适配导电件接触的接触臂,所述触点位于对应接触臂上,同一接触件组的内、外接触件的接触臂在相应接触件的宽度方向上错开,这样在节省插接方向上的尺寸的同时,也实现了多点接触,增多了接触部位的数量,便于散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72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