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水抽取量自动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27904.1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29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盖迎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4D15/00 | 分类号: | F04D15/00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马正良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量自动控制 地下水 离心泵 自动控制装置 地下水抽取 用水需求 水资源利用效率 远程服务器端 自动控制水泵 接收服务器 控制器信号 自动控制器 出水流量 发送天线 阀门流量 控制水位 流量数据 模块提供 微处理器 信号计算 出流量 需水量 有效地 启闭 传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水抽取量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由离心泵自动控制和流量自动控制两部分组成。离心泵自动控制器可以接收远程服务器端用水需求,通过微处理器根据传输的信号计算出离心泵关闭时间;利用需水量自动控制水泵的工作时间和时段以及自动调节出水流量;流量自动控制利用流量自动控制模块提供的阀门流量控制器信号接收与发送天线13接收服务器端发来的流量数据,控制水位高度。本发明能够根据用水需求实时启闭离心泵实现地下水的开采,同时可以通过流量自动控制模块调节地下水的出流量,达到精确开采地下水的优点,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有效地提高地下水水资源利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自动控制仪器,具体是指一种能够根据实际用水需求,实现地下水取水泵工作时间和出水流量自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许多地区地下水开采量严重超标,造成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地下水开采工作时间和工作时段主要通过手动控制水泵,由于手动控制对地下水的开采带来许多主观人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引起地下水超采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地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率,根据实际需水自动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研发一种具有可控性强、根据需水自动启闭水泵工作时间,具有自动控制出水流量功能的地下水抽取量自动控制装置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人工控制水泵开采地下水的主观性,根据建设水资源节约型国家和加快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率的需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水抽取量自动控制装置根据需水量精确地控制地下水的开采,以利于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地下水抽取量自动控制装置,主要由进水管、离心泵、流量自动控制装置、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箱体和出水管组成。过滤网通过底阀与进水管相连,进水管再与后设置的离心泵的泵壳相连,泵壳接出水管,且出水管内置有止逆阀,并置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及其相连的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箱体。电机通过转子穿过机械密封圈与叶轮基座连接,电机下部安装有基座。电机表面镶嵌有离心泵自动控制器盒体;离心泵自动控制器箱体背板上装有离心泵自动控制器信号接收与发送天线、离心泵自动控制微处理器和离心泵启闭控制器,离心泵自动控制器盒体面板上置有离心泵启闭状态显示器,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箱体前面板上置有阀门状态显示器,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箱体的上半部分为封闭箱体,下半部分为底部滑动门密封槽,整个滑动门嵌于侧板凹形滑动门稳定槽与底部滑动门密封槽中;提升电动机和下降电动机固定在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箱体顶部的加厚钢板上,牵引钢索一端与提升电动机连接,另一端与下降电动机连接,滑动门中部设置滑动门支架,牵引钢索中间利用牵引线固定锁被固定在滑动门支架上,并嵌于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箱体背板滑动门支架滑动槽中;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箱体中部装有中心基板,阀门流量控制微处理器和阀门流量控制器信号接收与发送天线被镶嵌在中心基板上,出水管端部有出水管接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改变原有的人工启闭地下水开采离心泵的传统方式,并实现了实时远程自动控制。
2、能够根据用水计划远程实时启闭离心泵,通过需水计算启闭时间,精确控制离心泵启动和关闭时间,有效地提高地下水水资源利用效率。
3、能够实时显示离心泵启闭状态,并将该状态通过远程控制发送到远程服务器,为地下水开采管理者提供了依据。
4、能够根据实际需水特征,自动计算出水流量,并通过流量自动控制装置调节出水流量,实现出水流量的精确控制。
5、具有远程通讯功能,实时远程掌握装置工作动态和控制装置工作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地下水抽取量自动控制装置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地下水抽取量自动控制装置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地下水抽取量自动控制装置自动控制离心泵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79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