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41316.3 | 申请日: | 2018-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590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华林;张涛;张科登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新纵科病毒疾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57/02 | 分类号: | C08F257/02;C08F212/08;C08F222/14;B01J13/02;G01N15/14;C08J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李航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高新大道***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荧光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生物医学材料领域,其制备方法是通过两步种子溶胀聚合法制备尺寸均一的羧基化多孔聚苯乙烯微球过程中的主溶胀阶段,将一定量的荧光量子点加入体系中,最终得到具有荧光特性的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该法制备的荧光微球的荧光强度稳定均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量子点相对于传统的荧光染料相比,其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宽而连续的激发光谱、窄而对称的发射谱、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较长的荧光寿命。更为突出的是,在一定范围内,量子点还可以通过调整其尺寸来实现量子点的发射光谱的调控;其溶解性也可以根据其表面修饰来实现调控。量子点的这些特性使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量子点荧光微球替代传统有机染料荧光微球用于液相芯片,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且更方便的储存条件。
目前量子点荧光微球制备的方法基本上分两步完成,首先制备出多孔的微球,然后通过物理吸附的方式吸附量子点得到荧光微球。但是量子点主要集中在微球的表面或浅层,导致这种荧光微球存在荧光特性不稳定,以及荧光强度不均一的确定。这些缺陷也使得这种量子点荧光微球在实际的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在溶胀聚合阶段加入量子点,使最终得到的荧光强度均一且稳定的量子点的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种子微球加入到浓度为0.25wt%的SDS水溶液中,并利用超声分散得到浓度为0.001-0.025g/mL的A溶液;
2)取环己烷超声分散于浓度为0.25wt%的SDS水溶液中,制得浓度为0.001-0.025g/mL的B溶液;
3)取步骤2)所得的B溶液逐滴滴加到A溶液中得到C溶液,使得所述C溶液中的种子微球和环己烷的质量比为1-5:1-5,将C溶液在室温条件下搅拌让其溶胀4-8h;
4)依次向C溶液中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苯乙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甲苯和丙烯酸,其中过氧化二苯甲酰、苯乙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甲苯、丙烯酸与种子微球的质量比依次为:1-5:100-500:100-500:100-500:5-25:1-5;
5)向步骤(4)所得的溶液中加入浓度为0.25wt%的SDS水溶液进行稀释,加入的SDS水溶液的体积为步骤(4)所得溶液体积的0.4-2倍,然后向其中加入稀释后溶液总体积1/10000-1/100量子点溶液,并在量子点溶液加入后搅拌6-12h;
6)将步骤5)所得溶液进行75-85℃油浴保温,并依次加入聚维酮、浓度为6-9mg/mL的次甲基蓝水溶液和超纯水反应6-18h,其中,聚维酮与溶液A中的种子微球的质量比为20-100:1-5,次甲基蓝水溶液和超纯水的添加量分别为步骤5)所得溶液总体积的1/700-1/6和5/28-5/12;
7)将步骤6)所得的溶液用10vol%乙醇洗涤并重力筛选得到尺寸均一的羧基化多孔聚苯乙烯量子点荧光微球。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微球溶胀阶段加入量子点溶液混合,使得量子点溶液更容易包被到微球中且在为求内部分散均一,最终使得每个微球的荧光强度均一且稳定,有利于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1)中的A溶液的浓度为0.005-0.02g/mL。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浓度配制方便,且使用方便,有益于溶胀。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2)中的B溶液的浓度为0.005-0.02g/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新纵科病毒疾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湖北新纵科病毒疾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413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