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实测腰线数据的地下连通巷道精细建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45659.7 | 申请日: | 2018-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62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谭正华;张进修;孙超;戴立平;张又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汇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08 | 代理人: | 颜昌伟 |
地址: | 411105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实测 数据 地下 连通 巷道 精细 建模 方法 | ||
1.一种基于实测腰线数据的地下连通巷道精细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测量矿山巷道的顶板中心线、底板中心线以及两侧腰线上点的三维坐标;
步骤二:将实测的腰线点的三维坐标根据底板中心线调整高程,得到巷道的闭合底板边界线;
步骤三:根据步骤一中获得的顶板中心线,建立结点-路径网络拓扑关系图,提取结点-路径网络拓扑关系图中的连通路径;在连通路径和底板边界线间,根据断面参数,分区构造局部断面轮廓线;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中获得的局部断面轮廓线,提取相邻轮廓线间的空间网格,并对空间网格进行数据加密,添加过渡轮廓线,最后对空间网格进行曲面三角化;
空间网格的提取方法为:
4-1-1)沿着连通路径依次得到相邻的两个结点nb和nc,并根据断面参数构造局部断面轮廓线L(f1,f2,...,fp-1)以及R(r0,r1,...,rq-1);
4-1-2)获取结点nb和nc之间的顶板中心线U(u0,u1,...,um-1);
4-1-3)对底板边界线建立KD树,通过KD树查找底板边界线中距离nb和nc的最近点bb、bc点,获取这bb、bc点之间的底板边界线B(b0,b1,...,bn-1);
4-1-4)将断面轮廓线L、R作为空间网格的左、右轮廓线,顶板中心线U和底板边界线B作为空间网格的上、下轮廓线,从而构成空间网格;
空间网格的数据加密与添加过渡轮廓线的具体过程为:
4-2-1)在顶板中心线U和底板边界线B中间添加q条过渡轮廓线,且每条过渡轮廓线有n个点,添加方式为:
构造符合从U到B变化趋势的q条轮廓线Cub:设源轮廓线为U,目标轮廓线为B,在点ui处积累的长度为ULi,U的总长度为UL,则tui=ULi/UL,tui代表点ui在轮廓线U上的位置,同理可求得tbi、tfi、tri,tbi代表点bi在轮廓线B上的位置,tfi代表点fi在轮廓线L上的位置,tri代表点ri在轮廓线R上的位置;根据同步前进法确定L、R之间和U、B之间的点对映射关系,假设L、R之间有对应点fs与rd,U、B之间有对应关系点为ui与be,定义获取第k条轮廓线Cubk的第j个插值点的参数tj函数关系如下:
tj=tuitrd+(1-tui)tfs (1)
tj表示为存在左右轮廓线L、R约束情况下,轮廓线Cubk映射点函数的参数公式;
则位于Cubk上的点满足的关系:
ck=tjbe-(1-tj)ui (2)
点ck是ui与be对应点之间的第k个插值点,Cubk轮廓线上共有n个点;
4-2-2)对Cubk进行函数转换,以满足从L到R之间的实际变化趋势、拟合曲面,转换后的轮廓线为Dubk;记Map:Cubk→Dubk为Cubk,Dubk间的一一映射关系,那么,对于任意点ck(xc,yc,zc)及其映射点对Map(ck)=dk(xd,yd,zd),则有相关定义:
Δck=dk-ck (3)
由Dubk的初始点d0对应于L上的点fs,结束点dn-1对应于R上的rd,可知:
Δc0=fs-c0 (4)
Δcn-1=rd-cn-1 (5)
按线性插值,则:
Δck=tuiΔc0-(1-tui)Δcn-1 (6)
由公式(5)、(6)可得:
dk=ck+tuiΔc0-(1-tui)Δcn-1 (7)
由以上过程求出q条过渡轮廓线上每个点对应的坐标;
步骤五:将步骤二中获得的闭合底板边界线分解为多个单调的多边形,并对其每个多边形进行三角化;
步骤六:合并步骤四、步骤五中所有的局部三角化模型,得到连通的地下巷道实体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大学,未经湘潭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4565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