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倾斜矿体变角度堑沟出矿采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50302.8 | 申请日: | 2018-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34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雷涛;李子旋;叶海旺;余梦豪;赵文斌;谢守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C41/16 | 分类号: | E21C41/16;E21F13/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刘洋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出矿 铲运机 堑沟 倾斜矿体 采矿 矿体 阶段平巷 出矿巷道 矿体开采 矿体倾向 效率增大 有效减少 回采 工程量 掘进 电耙 减小 矿块 矿岩 落矿 盘围 巷道 推土机 碎石 矿石 切割 爆破 通风 矿山 生产能力 运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倾斜矿体变角度堑沟出矿采矿方法。在倾斜矿体中,将矿体划分为阶段;在阶段沿走向布置连续矿块,并在上部和下部各布置一条兼顾运输与通风的阶段平巷;从下部阶段平巷向下盘围岩中掘进一条沿矿体倾向方向的变角度出矿巷道;通过在该巷道中打上向炮孔进行爆破,使用铲运机运走碎石后,形成变角度的出矿堑沟;以出矿堑沟为中心线,对两侧的矿体进行回采;当落矿完成后,运用铲运机、推土机或电耙将矿石转倒在出矿堑沟中,之后运出。能克服一类不能采用铲运机和自重出矿的矿体开采难题;相对传统方法,采准切割工程量小,能有效减小矿岩采切比;利用铲运机进行出矿,并能有效减少铲运机运距,采矿效率增大,能提高矿山生产能力,降低采矿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采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倾斜矿体变角度堑沟出矿采矿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对于水平或缓倾斜(一般小于15°)的矿体,在开采时,可通过铲运机进行出矿;而对于倾角较大(一般大于50°)的矿体,开采时,可利用重力进行放矿;对于这两类矿体,其开采都较易进行,而对于矿体倾角介于两者之间的矿体,其开采难度较大。一方面,由于矿体倾角大于铲运机的爬坡能力,出矿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矿体倾角不够大,不足以利用重力自行放矿。
对于此类矿体,为了便于开采,传统方法一般采用电耙出矿或伪倾斜布置铲运机进路出矿。然而,这种传统方法存在以下两个显著的缺点难以克服:电耙适应性差,出矿能力小;伪倾斜进路线路长且复杂,限制了铲运机能力的发挥。因此,当采用传统方法开采这类矿体时,都存在效率低和生产成本高的难题,不能适应地下矿山大规模集约化开采的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一类不能采用铲运机和自重出矿的矿体开采难题,提供了一种缓倾斜及倾斜矿体变角度堑沟出矿的采矿方法,能有效减小矿岩采切比,减少铲运机运距,降低采矿成本,增大矿山生产能力,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和经济效益。
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倾斜矿体变角度堑沟出矿采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倾斜矿体中,将矿体划分为阶段;在阶段沿走向布置连续矿块,并在上部和下部各布置一条兼顾运输与通风的阶段平巷;
从下部阶段平巷向下盘围岩中掘进一条沿矿体倾向方向的变角度出矿巷道;通过在该巷道中打上向炮孔进行爆破,使用铲运机运走碎石后,形成变角度的出矿堑沟;以出矿堑沟为中心线,对两侧的矿体进行回采;
当落矿完成后,运用铲运机、推土机或电耙将矿石转倒在出矿堑沟中,之后运用铲运机将堑沟中的矿石从下部阶段平巷中运出。
按上述方案,所述倾斜矿体倾斜角为15°~50°。
按上述方案,所述变角度的出矿堑沟从下往上分为3段或多段;第1段角度较小,近似于水平;随后逐渐增大角度,当某一段角度为铲运机爬坡能力的极限值;其下一段即为最后一段,需要保证其角度大于矿石自然安息角。
按上述方案,所述变角度的出矿堑沟第1段倾角为0~5°,第2段为5~10°,第3段为10~15°;最后一段为大于55°的斜面。
按上述方案,矿体回采以水平线划分区间,分条带进行回采。
按上述方案,分条带进行回采先上后下,对于先采完的条带进行充填以处理采空区。
按上述方案,矿体回采过程中,当矿体厚度较薄时,沿着出矿堑沟两侧同时进行浅孔爆破落矿;当矿体厚度较厚时,先在出矿堑沟两侧的矿块底部沿矿体倾向布置连续的凿岩进路,然后在该进路中打上向扇形炮孔进行爆破落矿。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能克服一类不能采用铲运机和自重出矿的矿体开采难题;
2)相对传统方法,采准切割工程量小,能有效减小矿岩采切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03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