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蜂毒肽的纳米试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53319.9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08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吴富根;贾浩然;祝雅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8/17 | 分类号: | A61K38/17;A61K41/00;A61K47/36;A61K49/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孙斌 |
地址: | 2111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蜂毒 纳米 试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蜂毒肽的纳米试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纳米试剂由蜂毒肽、有机染料和透明质酸制备而成。本发明的纳米试剂制备简单,能够极大地降低蜂毒肽的溶血性,并且可以实现体内的肿瘤荧光成像和显著的抗肿瘤疗效。本发明的纳米试剂在静脉注射入体内后能够有效富集在肿瘤区域,并且能够通过荧光信号跟踪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除了蜂毒肽的化疗抗癌活性之外,该纳米试剂中的有机染料成分可以对激光照射产生响应并进一步提高抗癌效果,从而实现化疗及光疗联合抗癌的应用。此外,该试剂的生物安全性良好,可以广泛应用于制备体内癌症诊疗一体化药物,实现蜂毒肽的体内治疗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基于蜂毒肽的纳米试剂,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蜂毒肽的癌症诊疗纳米试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蜂毒肽(melittin)是一种来源于蜜蜂毒液中的细胞溶解性多肽。大量研究表明,蜂毒肽具有极强的药理作用和生物学活性,在抗炎、阵痛、抗微生物、抗病毒及抗肿瘤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在癌症治疗方面,蜂毒肽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更不易使癌细胞产生耐药性。然而,蜂毒肽在经静脉注射到体内后会引起严重的溶血反应,并且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因此蜂毒肽的体内应用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高分子纳米颗粒、脂质体和纳米乳液在内的许多纳米材料被用来装载蜂毒肽来降低其在给药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毒性。此外,一些研究组还将纳米载体表面进行靶向分子修饰,实现了蜂毒肽的体内肿瘤靶向运输。然而,目前的蜂毒肽载药体系还存在以下缺陷:首先,许多装载有蜂毒肽的纳米颗粒稳定性不足,可能会存在蜂毒肽泄露和潜在的溶血问题;其次,大部分蜂毒肽递送体系都没有荧光,因此不能示踪蜂毒肽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富集情况;更重要的是,这些装载在纳米载体内的蜂毒肽与游离蜂毒肽相比,抗癌疗效大大降低,所需的杀死癌细胞的剂量成倍增加。为了实现蜂毒肽的体内应用,开发一种稳定性高,抗癌疗效好、具有肿瘤靶向且能够荧光示踪的蜂毒肽载药体系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蜂毒肽的纳米试剂。该纳米试剂制备简单,血液相容性良好且抗癌活性高。在静脉注射入体内后能够有效富集在肿瘤区域,并且能够通过荧光信号跟踪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另外,除了蜂毒肽的化疗抗癌活性之外,该纳米试剂中的有机染料成分可以对激光照射产生响应(比如产生单线态氧或热等)并进一步提高抗癌效果,从而实现化疗及光疗联合抗癌的应用。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蜂毒肽的纳米试剂,由蜂毒肽、有机染料和透明质酸自组装构成。
其中,所述的蜂毒肽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GIGAVLKVLTTGLPALISWIKRKRQQ。
作为优选,所述有机染料为二氢卟吩e6、碳菁染料Cypate、原卟啉或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
作为优选,所述的透明质酸重均分子量为3500-1500000。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透明质酸重均分子量为200000-1000000。最优选的,所述的透明质酸重均分子量为700000。
本发明所述的纳米试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蜂毒肽的水溶液与有机染料的水溶液等体积混合,水浴超声后,室温下搅拌过夜;反应结束后,经超纯水透析纯化,形成复合物水溶液;
(2)将步骤(1)制得的复合物水溶液逐滴滴加至透明质酸溶液中,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得到基于蜂毒肽的纳米试剂。
作为优选,所述蜂毒肽、有机染料和透明质酸的质量比为1:(2-10):(1-10)。
本发明所述的纳米试剂在制备癌症诊疗药物中的应用。
其中,所述癌症诊疗药物包括体内肿瘤荧光成像制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33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