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荧光探针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55246.7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39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云;田娣;贾永杰;刘江辉;吴伟;万文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C07F5/02 | 分类号: | C07F5/02;C09K11/06;G01N21/6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开言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27 | 代理人: | 徐忠丽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荧光 探针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荧光探针化合物,所述荧光探针化合物的结构式为:还提供了上述荧光探针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检测氨气、水合肼和脂肪族胺类化合物方面的应用。在甲醇/水(体积比1:4)混合溶剂中会聚集成浊液,此时紫外灯下不发光,当加入氨气、水合肼和脂肪族胺类化合物的溶液后,立即发出蓝紫色强荧光,检测灵敏度可达ppm级别。另外,将化合物涂在滤纸上干燥后得到的测试试纸遇到氨气、水合肼和脂肪族胺类化合物,在紫外灯下可观察到荧光发射强度增加。该荧光探针化合物用于检测时无需复杂装置和专业技术人员,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并且制备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荧光探针化合物,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氨气、水合肼和脂肪族胺类化合物的荧光探针,属于荧光传感器探针化合物领域。
背景技术
氨气是大气中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有毒、易燃气体,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和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化肥、制药、医疗、装修等工业生产过程。而且它的存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释放到空气中的氨气主要来源是一些化学合成的工业生产过程、生物代谢过程、发动机尾气等。氨是世界卫生组织指认的一种致癌和致畸化合物,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肺、肝脏都会产生损害。并且近几年来,室内装修的兴起及各类现代化生活用品的引入使室内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其中氨气的超标率较高,位居污染的首位。另一方面,在某些工厂的冷库,液氨管道,氨气储罐等一旦发生氨气泄漏,高浓度氨气环境中不但危害工人和工厂附近的居民生命安全而且易引发爆炸。因此,对氨气进行灵敏、快速的实时实地监测,具有极大的实用意义。
水合肼又称水合联氨,纯品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有淡氨味,还原性极强。水合肼为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也可用于反应釜和锅炉的脱二氧化碳和脱氧的清洗处理剂。在农药生产中为杀鼠药、除草剂、植物生长调和剂等产品的重要原料。此外还可用于火箭燃料、重氮燃料、橡胶助剂、染料等产品的生产等用途。水合肼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增加,但其具有的高毒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水合肼属于高毒类化合物,通过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等方式摄入,影响人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新陈代谢功能,具有溶血性,损害肝脏,使血糖降低、血液缺水,并引起贫血,急性中毒时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其蒸汽能侵蚀黏膜,刺激腐蚀眼睛和皮肤,出现红肿化脓。
脂肪族胺包括各种含脂肪族链的伯胺、仲胺和叔胺,他们组成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和产品,常温下呈气态、液态或固态,具有碱性,作为有机碱对皮肤和粘膜具有刺激和腐蚀作用。
现有的氨气的检测方法,有比色法和电化学法,其中比色法的应用较为广泛。比色法又分为纳氏试剂比色法、靛酚蓝比色法和亚硝酸盐比色法等。其中,纳氏试剂比色法和靛酚蓝比色法较为准确,但是存在操作严格,易于污染和测定空白值增高等缺点。
对于水合肼和脂肪胺的检测方法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检测,通过恒电位法、循环伏安法、离子色谱法、比色法、紫外光度分析法等技术手段。但通过仪器分析检测的方法耗时较长,步骤繁琐,并不具有及时性,目前仍然缺少现场应急检测的方法。
光化学传感检测法是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尤其是其中的荧光传感器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具有直观快捷、操作简便及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等优点。但目前仍然需要不断开发出新的、结构简单、合成简便的能用于检测氨气、水合肼和脂肪族胺类化合物的有机荧光化合物,并且希望所获得的化合物能够制成便携的、适于现场检测氨气、水合肼和脂肪族胺类化合物的荧光检测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检测氨气、水合肼和脂肪族胺类化合物的荧光探针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探针化合物对检测氨气、水合肼和脂肪族胺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测非常便捷。目的之二在于提供检测氨气、水合肼和脂肪族胺类化合物的方法,操作方法简单,效果明显。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荧光探针化合物,所述荧光探针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52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